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话说“就是见不得别人好”

“不患寡而患不均”,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就认为,人们不怕穷,怕的是有人穷,有人富,贫富不均最终会导致人们内心失衡,进而引发社会矛盾。进入新时代,在这个节奏加快、贫富差距加大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况千差万别,这种不均导致了“羡慕嫉妒恨”的产生,加重了人们的“仇富”心理,似乎只要过得比自己好的人,都应该受到诅咒。

《宽恕是快乐生活的关键》续

现在越来越多老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更希望健康长寿。但很多人以为自己只要在饮食上多加调理,迈开腿多运动,就可以身体健康了。其实,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心理健康。

幸福来自心灵的淡定宁静和家人的和谐相处

家是港湾,更是一个人体验幸福的重要源泉。近日,美国《健康》杂志邀请威斯康辛大学医学与公共健康学院精神学教授玛西亚·斯莱特里,以及纽约蒙特菲尔医疗中心精神培训科心理学博士西蒙·雷戈等专家,共同探讨了收获家庭幸福的诀窍。

让烦恼“随它去吧”

生活中免不了遇到各种烦恼,此时大可不必立即做出反应,不妨通过一些心灵修炼方法,将愤怒、怨气等“毒素”沉淀下来,并趁机将其清理出去。

长期情绪低落容易引起躯体方面不适

长期情绪低落容易引起疲劳、食欲差、失眠、头痛、肠胃不适、胸痛等。犹豫不决、注意力难集中等认知层面的问题会对患者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不要笑话别人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快乐,有悲伤,有喜悦,有难过,谁的人生都不容易,所以,千万不要笑话别人,一个笑容、一句温馨的语言,可能会温暖别人的一生。

笑对病苦(感悟人生)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魔缠身时,我们不仅要忍受身体的种种痛苦,还要承受恐惧、焦虑等精神上的压力。不过,苏东坡曾有诗曰:“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就是说,人生病的时候能够闲下来休息,倒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此时保持内心安稳堪为最佳良方。的确,事情都有两面性,生病也是如此。若能认识到生病的益处,我们便容易拥有一份良好的心境,尝试做到身苦心不苦。

追求3件事,换来好情绪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调查,幸福感强的人在未来五年死亡几率会下降35%,可见,心理健康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大学的一篇报道也很有意思,北大哲学系90岁以上的教授占全校教授总数的25%,80岁以上的占50%以上,也就是说,北大哲学系教授最长寿。究其原因,除了生理健康方面,学会如何调节内心,及时赶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很关键。

宽恕是快乐生活的关键

紫罗兰把香气留在那踩扁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的这句名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的诠释。然而,当下日益浮躁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对别人的过失也一直耿耿于怀,渐渐遗忘了包容、宽恕能带给我们的力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说,快乐的第一法宝是宽恕的心;密歇根州大学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则认为,“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宽恕,甚至能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重生的机会。

不抱怨让我们过得更好

我们身边充满了抱怨:孩子不懂事、家人不体谅、上级不公平、人生不如意……有的抱怨是我们说给别人的,有的是别人说给我们的,但奇怪的是,几乎没人抱怨过自己。美国媒体近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解释了这一现象。该文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企业管理讲师蒂莫西·费里斯指出,抱怨是把心中的不满发泄给别人,任何抱怨都有一个前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它就像思维的“慢性毒药”,逐渐侵蚀人们的善良、意志、亲情……同时,他用亲身体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21天不抱怨,就能改变生活。

读《大学》修身在正其心,心不正则行不端,心不正则行为乱

最近看了宜昌大米散落麻雀抢食成批死亡报道、7月5日发生在杭州7路公交车的放火案报道,突然联想起近几年发生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大学校园同学故意伤人致死事件,还有今年发生的一连串公交车纵火事故、公共场所持刀砍人事件,为什么故意伤人事件屡屡发生?不禁感慨,众多事件背后肯定各有其深层次原因。本文暂且不谈其他,仅讨论学习关于正心、修身的内容。

别为自己造压力(独家报道)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紧张忙碌的生活与工作节奏,让人压力陡增,越来越多的人心理承受力出现“透支”,进入所谓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失眠头痛、兴趣减退、精力不足、情绪低落、易怒、着急……负面情绪不及时纠正,抑郁症很可能就此“缠”上你。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排解压力。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大文豪高尔基曾多次告诫青年人:“人一生要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认清自己的弱点,并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对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自己才是造成所处环境的根本原因,一切假想敌都不是你真正的敌人,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只有懂得这个道理,你才可能停止为自己的失败或脆弱找借口,从而耐心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绪困扰对健康和寿命会产生负面影响

5月20日,美国《赫芬顿邮报》载文分析称,焦虑等不良情绪对人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初发期,喉咙会变得沙哑干涩;肌肉会变得紧张,引发肩颈疼痛及偏头痛;血糖也会因此突然升高。如果长期慢性焦虑,哮喘、心脏病、中风的发病风险增加,消化系统紊乱,记忆力明显下降,还会引发疲劳、失眠等异常。

养生先养心神,“治未病”先调和七情

《黄帝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持续的不良精神情感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严重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病痛,比如感冒、肝炎、胃病、月经病、头痛、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生命形神的痛苦均和神有关。因此,在养生中养神始终重于养形,就算是治疗疾病,调神也很关键。

[40/51][<<][40][41][42][43][44][45][46][4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