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看似不经意的小情绪,却导致我们身体内最基本的物质——气,随着心情的波动而上下起伏,疲于奔命,打乱了身体的正常运行,如此一来,又怎么能保证机体的健康呢?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如很多人一生气就吃不下饭,感觉胸口、咽喉堵得慌,这时候,他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按揉胸口,其实这就是身体在自发地调节。之所以堵,就是因为那里有一团气,揉一揉,把气揉散了,胸口堵塞的现象也就缓解了。在气的各种形态当中,人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气滞。
气滞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结,或体弱气虚不运所致。随所滞之处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或相应的症状。气滞过甚可致血瘀。
气滞形成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寒,寒凝则气滞,冻住了;另一个就是忧思,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时常忧虑,导致气聚结在一块,运行不畅,就像下水道堵塞了一样,时间久了,难免发生各种病变。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又在思虑了。凡尘俗世,要想不惊不喜不怒不忧,谈何容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产生了不好的情绪又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方法只有两个,一是修炼自己的心胸,不要为了点滴小事而情绪波动;二是不让负面情绪对身体造成伤害,也就是产生了负面情绪的时候,及时将它疏导出去。就和大禹治水的道理一样,情绪也是宜疏不宜堵的。本来只是虚无的东西,堵久了,就变成实实在在的病源了。
形成因素,具体来说,气滞血瘀体质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与情绪、饮食、年龄、环境、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例如:
(1)情绪抑郁、紧张,性格内向,有不顺心的事都埋在心里,郁结日久,影响气血运行;
(2)嗜食油腻、甜食,血脂过高,或饮食过咸,或饮水不足,均能使血液过分黏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3)气虚、阳虚体质,推动功能减退,导致气血运行迟缓或瘀积;
(4)生活环境寒冷,血管长期痉挛,血行迟缓或凝滞于微血管;
(5)缺少运动锻炼,心肌收缩力减弱,气血运行迟缓;
(6)近代研究发现,各种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组织郁血、水肿、粘连,或病理产物停积于局部,影响气血运行。
气滞血瘀体质的饮食调养
气滞血瘀体质宜选用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例如:
·白萝卜、柑橘、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黄酒、红葡萄酒、洋葱、银杏、柠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据报导,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气滞血瘀体质宜少吃盐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响气血运行;不宜吃冷饮,避免影响气血运行。
气滞血瘀体质的生活调养
研究发现,人体长期处于气滞血瘀状态,组织缺血,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会加快衰老。因此,对气滞血瘀体质而言,行气活血有预防衰老的功效。
·在生活上,应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避免大怒、惊恐、忧思等不良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
·坚持体育活动,运动量因人而异。每次运动锻炼应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体内的水分通过呼吸、皮肤蒸发和大小便排出。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可使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粘度增高,血行缓慢。所以,气滞血瘀体质平时宜多饮水,每天摄入量不低于2000毫升约8杯水)。
·老年人因元气的推动功能减退,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宜坚持“快步走”运动。据测试,“快步走”时所吸入的氧气,是人体安静状态下的8倍,能大大改善“血瘀”状态。
·“寒则气滞”、“寒则血凝”,气滞血瘀体质除衣被保暖外,在寒冷环境的时间不宜过久。冬季室温应不低于摄氏20度。夏季使用空调降温,室温也不宜过低,一般宜保持在25~26度左右。每天用热水泡浴,有利于改善全身气血运行,如能定期进行药浴、按摩,则效果更好。
来源:王彤《养生就是养气血》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5956
http://www.360doc.cn/article.aspx?id=15981710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1/20141121152623.html
中医养生之气滞简介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11/2013111117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