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其病理变化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郁证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本证主要由精神因素所引起,精神治疗对于本证具有重要意义。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努力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对促进疾病的好转乃至痊愈都县有裨益。
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华岫云按语指出,治疗郁证“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一、定义: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瘴症及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古文献论述之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本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灵枢•本病论》:“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忿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失调(外因)
过度、过久情志刺激,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
情志刺激伤肝,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
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气滞血瘀则为血郁;谋虑不遂或忧思过度,久郁伤脾,脾失健运,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食郁、湿郁、痰郁、热郁。
2、体质因素(内因)
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刺激,肝郁抑脾,饮食渐减,生化乏源,日久必气血不足,心脾失养,或郁火暗耗营血,阴虚火旺,心病及肾,而致心肾阴虚。
(二)病机
成因: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
病位:肝,涉及心、脾、肾。
机理:气机郁滞、五脏气血失调。
病理性质:初起多实,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本病虽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但病延日久则易由实转虚,或因火郁伤阴而导致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之证或因脾伤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而导致心脾两虚之证。

作者简介
董秋梅,1963年10月生。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专业,1996年在内蒙古医学院获得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2006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在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任教,任中医学院教科办主任。

http://www.immc.edu.cn/html/006/980.html
http://www.immc.edu.cn/immc_pre/2008jpkc/zhonyi/neike/zl/jianggao/6.doc
长期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2/2014120414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