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苦荞不是茶 饮用有讲究

苦荞饮品是纯天然的健康茶品,具有丰富和珍贵的营养价值,适合大多数人群长期食用,坚持长期食用,对身体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苦荞饮品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功效,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饮用都无副作用,但要注意个别特殊的情况。

专家:空腹喝牛奶害处多

牛奶加鸡蛋或加面包是最好的早餐组合,但有人只喝牛奶,不吃其他食物。营养专家认为,早餐空腹喝牛奶有诸多弊端。空腹喝牛奶,牛奶不能被充分酶解,其中的蛋白质很快就会转化为能量被消耗掉,营养成分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有些人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少思虑养心气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的“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四种养生花,解除小烦恼(中医讲坛)

花可以观赏,花茶可以饮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主任石显方说,花茶甘凉,有芳香辛散之气,不仅有利于散发体内的寒气,而且可以促进阳气升发,令人神清气爽。

推按眼周解疲劳(保健按摩)

“累从眼入,眼酸、眼痛、干涩、视力模糊等眼睛疲劳是全身疲劳的信号。”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教授胡随瑜建议,当眼睛疲劳时,不妨应用“急着治其标”之法,以眼睛为中心压眼球、推眼睑、按揉眼眶上的穴位,以舒筋活络,促进眼周的血液循环。

关节冷痛,热敷姜椒

关节痛在中医里被称为痹症,主要原因是经络闭阻、气血不通。河南风湿病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娄玉钤说,肖女士主动运动是正确的,但运动量过大了,不能到出汗了才停止,在骨骼舒展开了就可以停了。其实,要缓解肖女士这种关节冷痛、疏通经络,还有一个在家就可以操作的简单方法,即姜椒热敷法。

春季阳气盛易生内火 苦味食物是“火”的天敌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是指内生的火热症,主要是阴阳失调,阳气偏盛的表现。中医认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闭藏了一冬天的体内阳气,随着春天万物的复苏转为向上向外发散,此时自然界的阳气也会发散升腾,因此内外两阳相助,阳盛则热,容易引起内热而生火毒,出现“上火”的症状:口苦咽干,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出血,鼻出血,咳黄痰,眩晕头胀,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青春痘滋生等。

春季养生要“清明”:清淡防体热 明目喝菊杞

春天正是肝木之气旺盛的季节,人的脾土之气会相对受到抑制,因此,春天宜少食酸味的食品,多食甘味的食品,以达到补养脾脏之气的目的。春季很容易出现眼睛干涩、目赤火热的症状。这是因为春天肝气上升,肝主眼,很容易肝火旺。菊花枸杞茶是一款清肝明目效果很好的饮料。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二)

中医有“胃喜暖恶寒”的说法,就是说胃对温度十分敏感,喜欢温暖的食物,而惧怕寒性和冰凉的食物。因此,在冬季,生冷瓜果尽量不吃或少吃;在烹饪方面也要注意,凉拌菜也应少吃;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不宜直接食用,应放至室温或加热后食用。此外,“老胃病”们还要注意“八宜”饮食原则。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一)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要想治好困扰我们的‘老胃病’,就要在养生上多下工夫。”一提起养生之道,年过六旬、身体强健的李佃贵教授就讲到了自己的专长上。从中医来讲,胃病并不是单单因为胃不好造成的,因而,养胃还要兼顾脾、肝。李教授指出,除戒烟酒外,注意饮食是重点。

养德,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根本

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素问·上古大真论》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精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手脚发凉按冲门穴

“手脚冰凉者多是阳虚体质。”善于进行体质调理的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胡斌说,“手脚发凉大多有两个原因,一是先天体质虚弱,如脾阳虚;二是后天生活方式不当,如贪吃寒凉的食物、吹空调过度、穿衣服少受寒等。”如果任由手脚发凉,则脾阳更虚,导致脾胃功能低下,消化功能减弱,影响营养吸收,进一步发展可至精神不佳、面色萎黄、全身怕冷等。

养生顺口溜

祸从口出,病由心生;药补食补,不如心补;没心没肺,傻吃酣睡;笑口常开。。。

胃不和则卧不安(三)

不少人都有夜里睡不踏实的经历,睡不着、易惊醒,有的还伴有胃胀、泛酸、烧心等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其实,2000多年前的古人已回答了这个问题——“胃不和则卧不安”。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饮食不节、肠胃受损、胃气不和,就会导致失眠。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学博士厍宇指出,在临床上,很多失眠患者有饮食过饱、就餐不规律的问题,更印证了这句古语。

胃不和则卧不安(二)

中医认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问题。别看是心出了问题,但也与脾有关。心与脾是母?关系,心火生脾土,而且心的功能活动也依赖于气血的濡养,而脾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虚则化源不足,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失眠的问题。《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这种失眠属于心脾两虚型的,往往会有多梦易醒,且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证。

[38/69][<<][30][31][32][33][34][35][36][3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