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频繁感冒、过敏性鼻炎之良药-玉屏风散:补元气,防外邪

元气虚不仅会导致经常性的感冒,而且还会导致怕冷、怕风、汗多等症状,还有一种慢性过敏性鼻炎,一遇到冷风就不断打喷嚏。这些,都是因为元气虚亏使“肺主皮毛”的功能失常,导致邪气容易进入人体为患。就好比一个国家国力不足,边境上没有精兵强将,所以不断遭受敌人袭击。这些,看似可怕,其实,只要用对了药,治疗起来还是很容易的。只需一个中成药,那就是:玉屏风散。

肝肾同养,步骤有三:归芍/杞菊/明目地黄丸

肝是造血的;中医也讲,肝藏血。但真正的大医,或者真正善于养生的人,是决不满足通过养肝来养肝的,他有远见,他会考虑到精血同源,而肾藏精,肾为肝之母,虚则补其母,所以在养肝养血的同时不忘养肾养精。能同时养肝养血、养肾养精的中成药,就是归芍地黄丸

脾胃病证:痞满之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香砂养胃丸:健脾祛湿,行气和中

香砂养胃丸主要用于因寒湿阻滞,脾胃运化无力,消化机能减弱所致的消化不良,如食后腹胀、不思饮食、嘈杂不适、呕吐酸水、肠鸣便溏、四肢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等症。对于中气不运而导致的胃脘满闷或泛吐酸水等症状及大便时溏时泄、肠鸣、倦怠无力的湿阻脾胃的泄泻尤为适宜。

让自己出一身“健康汗”

出汗是件让人又爱又恨的事——运动时大汗淋漓让人爽快,紧张时全身冒汗让人尴尬,发烧时汗流浃背让人虚弱……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也是维持体温恒定的重要环节。汗到底从哪儿来?出汗与健康存在多大关系?《生命时报》采访相关专家,并结合国外多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红枣补气血,勿超15颗

红枣不仅营养非常丰富,而且还能保护肝脏。红枣虽然有益健康,但并非多多益善。中等大小的红枣,一次食用最好别超过15颗,过量食用会有损消化功能,引起胃酸过多和腹胀。

夏季养生五大金律(养生之道)

炎炎夏日给老年人身体健康带来考验。祖国传统养生学讲究 “顺四时而适寒暑”,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如能顺应时节做好夏季养生,不仅能够顺利度夏,还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以下5个原则,涉及起居、饮食、养生、防病,这个夏天,老年朋友不妨改变一下。

夏天多些自然流汗,冬天避免大出汗

身体内寒气、湿气重者,夏天提供人体最好的“除湿”机会。所以应该在夏天,透过适当的运动,身体体表的温度上升、正确发汗,让末梢的微循环打开,帮助体内排出这些寒与湿。

汗多汗少都是病,该出汗时不出汗多为阳气虚弱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常出汗可以调节阴阳平衡,排出体内废物。外界温度太高、剧烈运动或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会使气机外散,这时应该伴有汗出;天气寒冷时气机回缩,应该周身无汗。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时则会反常出汗。

夏季8种食物祛湿消肿

夏天,除了热,让人们更难受的是头昏脑涨、全身困乏、四肢酸软、食欲减退等不适,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湿”在作怪。对于易浮肿体质的人来说,夏天稍微吃点过凉或者过咸的食物,都会出现水肿的症状。本期,我给大家推荐几种祛湿消肿的好食物。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出汗过多伤阳气

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应,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怡神养心。人们要借助夏天这个散发的季节,把春季的淤滞的恼怒情绪宣泄出去,保持情志舒畅,心神和缓。

养生要以脾胃为先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提出“养生要以脾胃为先”的观点,并把脾胃称为身体的基础和轴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期《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权威专家,教您调养出好脾胃。

腹部受寒,疼痛各异(中医讲坛)

夏季已经来了,晚上睡觉盖的越来越薄,但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即使其他部位都不盖,也要盖好肚子,不然第二天就可能腹痛或腹泻。可见腹部比其他部位更怕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内经》中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冬吃萝卜夏吃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俗语,体现了古人利用食物来调节机体功能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治未病”精神。所谓“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提法并不完全准确。食物、药物的使用都有相应的适应证,用得恰当就是良药,用之不当则犹如砒霜。值得注意的是,“冬吃萝卜夏吃姜”,应该适量,不能每天吃、大吃特吃。

十全大补丸:气血两亏而偏于虚寒者为宜

十全大补丸,本方是由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合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再加黄芪、肉桂所组成。方中四君补气,四物补血,更与补气之黄芪和少佐温照之肉桂组合,则补益气血之功更着。惟药性偏温,以气血两亏而偏于虚寒者为宜。

[35/69][<<][30][31][32][33][34][35][36][3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