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盲人调律师陈燕的励志人生:看不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一颗追求光明的心。

作为普通网友和公众,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真的可以在陈燕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首先来说,一个盲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作为正常人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不能比她做得更好?当然不是因为我们笨,而是因为我们没有付出她那么多的努力。陈燕的成功,与其说是天赋秉异,不如说是长期训练的结果,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黄帝内经》指出:许多疾病,是因为情感气机失调而发生的。有权威中医指出:情志,一般的情况下不会引起病。人都会有七情,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对人体无害,是正常的。但是,七情如果太过剧烈,或者持久太久,它就成为病了。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调情志 重养德

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性,而养性首先即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

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和免疫力

不良情绪是造成身体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不能忽视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和调补自己的心灵是预防疾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认知疗法改变你的情绪、行为和性格

有的时候,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制造问题,自寻烦恼。心理学的认知疗法,帮助你认清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摆脱那些自寻的烦恼。当你学会以一种更加积极乐观而现实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问题时,你也就能改变自己的感觉方式,也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和心情。 那么什么是认知疗法?

励志故事:盲人歌手杨光,身残志坚的草根名人

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盲人歌手杨光的励志故事,没什么能阻挡你成功。杨光被誉为艺界奇才,2007年他获得了《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2008年他受邀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演出,同年还参加了春节联欢晚会演出,2010年他又参加了广州亚残会开幕式演出。

励志故事:刘赛,失明女孩在星光大道上大放异彩

2011年12月底,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揭晓,冠军是24岁的土家族姑娘刘赛。刘赛是一位盲女,却以独特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征服了观众,更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赢得热烈的掌声。

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理论及使我们更快乐的招数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塞利格曼乐观箴言:乐观的身体不生病

心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因此,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但是,一般性的生理活动不会给人的健康带来明显的影响,能让人察觉的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强烈的、快速的或持久的。

乐观的情绪或者积极的心态有助于身体健康和疾病的恢复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会使人长寿并且增强身体抵抗力,而近来又有科学家从另一角度证实了情绪与健康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他们指出,如果情绪常年压抑、沮丧则会升高胆固醇和放大人的疼痛感。为何情绪能够如此影响人的健康呢?这种说法是否具备科学性?专家从中医学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情绪之谜。 

读《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马丁·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这本书写自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因为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尽管里面有很多测试、实验,打断我的阅读兴趣,还是让我读完了它。但西方心理学的严谨、科学性、创造性让我颇有收获,其理论开拓了我的视野。感谢塞利格曼!先摘抄塞利格曼的乐观箴言:

现实生活中需承认不完美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和尚为了选拔理想的衣钵传人而设想了一道十分奇妙的“考题”。一天,老和尚对一胖一瘦两个得意门生说:“出去给我拣一片你们最满意的树叶回来。”两个徒弟遵命而去。。。

《黄帝内经养生堂》思虑别太过,思虑太过伤脾胃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紧张,竞争压力大,不少人有过因思虑过度而吃不下饭的经历,这其实反映了中医养生理论中“思伤脾”的一个概念。中医认为,脾脏与人的七情中的思相对应,如果一个人过于集中精力想问题,用脑过度,会损伤脾胃,引起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乏力等症状。下面就从中医的角度来给朋友们谈一下思伤脾的有关道理。

神经官能症(神经症)简介

神经官能症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性常构成发病的基础。症状复杂多样,其典型体验是患者感到不能控制的自认为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如焦虑、持续的紧张心情、恐惧、缠人的烦恼、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等。患者虽有多种躯体的自觉不适感,但临床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预防呢?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恬惔虚无是一种养生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恬惔虚无、心平气和能使精神保持专一,不易为身外之物而扰动心神,脏腑之精也可得以有效守持而功能协调正常。“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的心理养生原则,对于我们今天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延年益寿仍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38/52][<<][30][31][32][33][34][35][36][3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