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惔虚无之说出自《黄帝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恬惔即是宁静淡泊, 少私寡欲, 不求名利, 如此能达到思想上的虚无, 所谓高度入静。
《素问集注》曰:" 恬, 安静也; 惔, 朴素也; 虚无, 不为物欲所弊也。" 这是指不慕荣利。《内经诠释》曰" :恬惔以养神, 虚无以养志, 这样私心杂念不起, 不求静而自静。" 这是指凝神入静, 如能做到不慕荣利, 凝神入静, 则就能够却病延年。
所以, 《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故合于道。" 故此可知, 能做到恬惔虚无的人, 其心境常守于内, 无过多的欲望, 无情志上的激扰, 精神常保持愉快; 饮食粗细皆有味, 衣服好坏均不在意。
《黄帝内经》提倡“恬惔虚无”,并不是说要人们看破红尘,完全无所欲、无追求,而是要量力、要适度、要现实。
恬惔虚无是一种养生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恬惔虚无、心平气和能使精神保持专一,不易为身外之物而扰动心神,脏腑之精也可得以有效守持而功能协调正常。
“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的心理养生原则,对于我们今天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延年益寿仍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对我们现代人来讲,只要做到了心情宽松、平静,少存邪欲之念,不要患得患失,就可以保持思想纯平、心神平静、情绪乐观的状态。
中老年人应当以良好的心情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慢慢学到“恬惔虚无”,思想上要清净淡泊,没有欲求,这样,体内的正气就会和顺不乱。精神能够安守于内而不散失,那么病邪就不会侵犯人的身体!这是治疗当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
什么是恬淡虚无呢,就是一个字“静”,要静,要虚静。现在有些人那么容易浮躁,这个浮躁不是说现在竞争压力大,而是因为心不静。恬惔虚无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要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身边的事物,上了年纪更应如此,这点是很最重要的。
精神内守,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指向是内向的,意识活动的对象指向人体生命自身(包括形体、气脉等),进而指向产生意识的自我,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元神,这种意识活动可使气内敛,进而得到涵养、强化,增强意识活动统帅生命活动的能力。与此相反的是意识活动的外向,这种意识活动的外向性,可以导致人体气机的外向性,使之不能内藏而易于耗损,形成气虚,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就要内向性用意识,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内向性用意识,特别是在遇到逆境,或者受到批评的时候,更要内向性用意识。因为只有内向性用意识才是精神内守,才能解决问题。一个修炼有素的人,他是始终在内守的状态中,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恭恭敬敬、小心谨慎地惕励着自己。这样的内向性用意识,不但是好的收气、养气方法,也是修养意识的重要方法。内向性用意识,身体周围的能量,就会随意识的内向而进入体内。反之,意识向外了,就把体内的能量带出去了,容易形成气虚,气虚了就养不住神,神弱了就会迷失方向,居心动念就不能符合客观,就会一错再错。
做到了精神内守,哪里还会因为精神的因素而生病呢?
纵观这十六字方针,恬惔虚无和精神内守是方法,是前提,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是结果。道理明了,有多少人能做到恬惔虚无和精神内守呢?
参考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768ad50100umr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768ad50100umrr.html
冬至养生: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http://health.gmw.cn/newspaper/2014-12/26/content_103237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