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做人千万不要太敏感

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不能不想也不能多想,想得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很简单的事,想复杂了,就会吓坏我们自己。活得平和,才能在心里装下满满的幸福。

男人也需要倾诉

男性要学会疏解痛苦,当觉得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应当找人倾诉,不要深藏心里。

合理情绪疗法的ABCDE理论

ABCDE理论包括一套通过认识不合理信念到改变不合理信念,进而调整情绪和行为的步骤和阶段,它始终强调现在,重视人的理性力量。

不同态度的人对同一件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表现

不同态度的人对同一件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表现和行为结果。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若换个角度看问题,内心感受也会大不同,天差地别;下面是典型的几个案例:

成功,仅仅聪明是不够的

科赫一直牢记导师的话,他老老实实做最傻的人,一直保持严谨的学习心态和研究作风。这种做事态度让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结核菌、霍乱菌。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而造成的人,也是这位叫科赫的“最傻的人”。1905年,鉴于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学会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科赫。

“纠结病”是心理反刍机制

在心理学上,“纠结病”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反刍机制”。在痛苦时,人们容易进行负面思考。专家建议,避免“纠结病”,不妨适当转移注意力。

“反刍”心理 让快乐远离

人在伤心难过的时候,容易陷入反复、不断深入的思考。比如失恋后,大脑会不停地思索“为什么那个人不再爱我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刍”。

你所担心的99%的事情,都不会发生的

“你所担心的99%的事情,都不会发生的”。这是当年我处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在卡内基的一本叫做《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的书中所读到的一句话。很难想象,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当时的我莫大的安慰。

读仁者寿

健康长寿被人们普遍关注若此,形形色色的“养生学”必然应运而生。在这方面,中国人绝对是不乏智慧与想象力的。那么,真正科学的养生学是什么呢?

罗大伦:正能量——国学中的身心双修之道

孔子说:“仁者寿”,中国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一个人内心的修为提高了,不但气血调顺、身体健康,而且管理也会上一个层次,人生会进入圆融无碍的境界。如何养心?要从人生的三境界悟道、修德、持法做起,三者圆融,方为圆满。

读“病由心生”

假如你在生活的压力下无所适从,假如你正遭受心理疾病的困扰,假如你的微笑越来越少,假如你的天空越来越暗……不妨打开此书,在这里,你将找到重返健康家园的“灵丹妙药”,你将重拾昔日单纯而无忧的笑容!风雨过后,相信你的生命依然绚烂如花!

养生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中国古代将精、气、神奉为人之三宝,三者对人的健康和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因此古人养生就以调神为第一要义。

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续

俗话说“想就是招,怕就是惹”。导致疾病的原因众多,精神心理因素所占比例很大。“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典型代表。“气出于脑,即不邪干”的意思就是人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疑神疑鬼、杞人忧天,应该保持良好轻松的精神状态,否则自我暗示,胡思乱想,外界一切不良信息容易对人体、特别是对大脑干扰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一直以来是养生学中精神养生的总原则和目标,即是说,人的精神如果能守持于内而不耗伤,那么疾病又从何而来呢?

过度思虑容易耗伤心神,导致心神失养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平日爱操心、思虑过多的人,最容易受害的是脾脏,导致心神失养。

[35/51][<<][30][31][32][33][34][35][36][3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