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实用小偏方汇总

文章整理汇总出几年来记录的实用小偏方,不妨可试一试:

手脚冰凉,喝碗桂圆红枣汤(偏方)

冬至过后,正式进入冬季里最冷的“数九寒冬”。近日,台湾《康健》杂志最新载文,给体寒怕冷的人推荐了一种暖身食材:桂圆。

五脏疲劳引来不少病

疲劳只有腰酸腿疼那么简单?事实上,五脏也会疲劳。尤其对于老年朋友来说,经过夏季和秋季消耗,五脏更需在冬天得到“休养生息”。

玉屏风散,一方八用

体虚的人常常有出虚汗、怕风等表现,中医认为,这是肺卫气虚、肌表失固导致的。中医方剂中,有一剂止虚汗的良方,叫做“玉屏风散”。顾名思义,该方就像屏风一样,能够起到防风御邪的作用,使体表固而出汗止。

冬季易上4种火

冬天到了,人们往往都很注意防寒保暖,穿厚衣、吃火锅等成为防冻驱寒的常用方法。但在防寒的同时,如果不注意适度,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出现上火的情况,以下几种火尤其需要冬季防范。

冬季驱寒喝姜枣茶(偏方)

姜枣茶是冬日推荐的一道热饮,非常适合脾胃虚寒、怕冷的朋友们。每天将适量生姜、红枣切片煮熟后,放温,再加一些蜂蜜,喝上一杯,可以有效驱寒润燥,抵御严冬。

养生就是养气血:气血健旺则百病不生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气属阳,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属阴,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正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的存在依附于血的滋养。常见的气血不足有三种情况:

老中医传授6个护肝秘方

如何才能有效的养肝护肝呢?中医专家指出,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化淤和肝脏阳气之升发;如果贪杯过量,因为肝脏代谢酒精的能量是有限的,饮酒过多会伤肝,尤其是肝脏受损或已有脂肪肝的人。这是因为酒精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若大量喝酒,肝所受的伤害是巨大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六大护肝秘方。

“冬补”七大好食材

中医认为,寒冷的冬季里,生命活动会由盛转衰,是“补冬”的好时候。在我看来,冬天适量食用7种食材,能给身体“雪中送炭”,有助于增强体质。

腹胀(肚子胀)用苏梗(偏方)

苏梗性温味辛,归肺、脾经,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等功效,用于胸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症的治疗。对于饮食不洁或饮食生冷引起的腹部胀满不适、腹痛腹泻也有很好的功效。

冬季五脏最怕泻

冬季的养生原则,突出一个“藏”字,此为顺应天地之气,闭藏人体之气。中医认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可是严冬季节里,五脏也有最怕的几件事,如果不多加注意,则可能导致“泻而不藏”,影响人的健康。总体而言,冬季应尽量减少阳气外散的行为,如剧烈运动、泡温泉、重度推拿、辛辣饮食等;平时注意避寒就温,但温度要适宜,过冷过热都不利于健康。

气不足则生寒,气有余则生火

中医常将体质分为寒热,经常口干口苦、嗓子疼、大便干的人,多属于偏热体质;经常手脚冰凉、怕冷、大便稀溏的人,多为偏寒体质。寒热本是物理现象,中医将温度概念借用来说明体质,是因为中医学有“气”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处于不同状态,外部就会表现为寒或热,具体来讲,“气不足则生寒,气有余则生火”。

顺应身体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是养生核心

“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医养生的核心理论,它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天”指大自然,“人”指身体,“合一”则是顺应的意思。从大的方面理解,天人合一是讲人和大自然、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既要保持自身的规律,又要顺应宇宙自然的规律。

巧用白萝卜治冬病(偏方)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民间巧用白萝卜和其他食物配伍,形成的小验方,能治疗和缓解冬季的一些常见病症,大家不妨一试。

滥用抗生素四大危害

这次孩子生病(感冒、咳嗽、发烧)给我生动的上了一课,连续用药(头孢丙烯+利巴韦林+布洛芬+蒲地蓝口服液)5天不见好转,医生建议化验血液,发现血象很不正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血小板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等均减少于下限。孩子平时身体很好,也少生病,很少输液、住院,可这次难逃一劫不得不住院,通过住院治疗病情得到好转,但加深了对滥用抗生素危害的理解重视。

[22/69][<<][20][21][22][23][24][25][26][2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