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中医阴阳的辨证关系及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来源:《四川中医杂志》  编辑:xjh  2015-05-07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既《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再如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不好理解的话,不妨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木柴燃烧的过程。

阴阳作为对万事万物固有属性的描述,其虽然高度抽象,但同时又非常具体,且类似二进小波一样可分为无穷层次,二者虽然互补并协,却又互不包含。因此,阴阳在逻辑上是正交而完备的,堪称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一点从现代数学角度看来也没有丝毫问题。中医中各类征候必然分属阴、阳、平三类,阴阳为二属于地数,阴阳平为三属于天数,恰应易学所谓参天两地之说。

从阴阳的本义出发,引申触类,即可知道阴阳的其它性质。《素问》:“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也就是说,凡性质似火,具有温暖、光明、向上、向外、跳动、干燥等特征的,皆属于阳;凡性质似水,具有寒凉、晦暗、向下、向内、稳定、抑制、湿润等特征的,皆属于阴。

比如通常动为阳,静为阴乃是大阴阳,而动中还有静,静中还有动,乃是小阴阳。所以要理解中医所谓的阴阳,一定要分清所论阴阳的层面。实际上,内经里所讲春夏秋冬的阴阳划分,也是大的层面上的,实际上小的角度来说春夏秋冬又各有阴阳,比如都对应地球大气收热和散热的阴阳变化。

《内经》里面选用水火作为阴阳象征物,而不是其他物质,这里面有着其特质。自然界的五行特征物质之中,即木、火、土、金、水五行,除火之外的其余四行都是有质有形的,唯独火是有形无质的。水的有形与火的无形之间形成了中医里面阴阳定义的独特性,也正是因为有这么个独特性,才在接下来的阴阳关系中有:“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结论。

这句话历代医家、医经家都有注疏,综合来看,这句话不妨直意为“阴主内,阳主外,阳守护于外,阴才能在内更好的发挥效应,阴在内镇守,阳才能在外更好的发挥作用,也就是其功能。”可见,这两句话是互文手法,说明阴阳各司其职才能使人体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不好理解的话,不妨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木柴燃烧的过程。

也是由于阴阳的这种内外作用特点,使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面没有选日月的征象来界定阴阳。古人用水火来比喻蕴育着古人的智搜索慧,并且《内经》选用水火这种征象来定义的阴阳,实质上与老子《道德经》中开篇的有无描述有着共同的妙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乃常道。

阴和阳如同计算机二进制一样,阴和阳表示两种抽象的基本状态,或者是“相”,其描述的是万事万物的固有属性,即没有不属于阴或阳的既存事物存在。但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中医中阴阳不是孤立的,其既对立,又统一,同处于辩证统一体中,因此,真正描述万事万物状态的时候,中医分为阴、阳、平(阴阳)三类,而且“平”绝对不是指阴和阳的静态平衡,而是动态平衡,(《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者,不病也。”《素问·调经论》:“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气血作为中医的阴阳,气似火般有形无质,血似水般有形有质,自然符合阴阳的水火征兆的定义。这个定义把阴阳界定在气血上,才符合道理通用的原则,也就是“往来不穷谓之通”的才能称得上道,人体里面能够具有现代医学基因概念的,就是这个气血。

阴阳五行是生理的根本规律

国医学认为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阴阳五行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也是人体生理的根本规律。

在人体生理过程中,人体器官组织内部及其相互之间都普遍存在着不停的阴阳气化和五行制化运动。如《内经》说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阳化气 ,阴成形” , “阳为气 ,阴为味。味归形 ,形归气,气归精 ,精归化” 。由于人体器官组织脏腑经络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不停的阴阳消长气化运动 ,人体才得以保持自己持续的生理活动; 同时 ,如《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肾阴上济于心 ,心阳下至于肾,清气上升 ,浊气下降等等。这种人体器官组织物质之间的上下升降 、内外出入的相互对立 、依赖和转化 ,就是“阴阳升降”气化。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阴阳五行是生命的本质

《内经》说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人体有生以来,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阴阳气化及五行制化运动。在正常情况下 ,人体阴阳五行处在动态平衡。如《内经》说 , “阴阳匀平 ……命日平人”, “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生化” 。人体阴阳五行保持动态乎衡是正常生理 ,健康状态。如果阴阳五行失调紊乱 ,就会生病。一且“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生命也就告终。所以《内经》中反复指出 “提挚天地 ,把握阴阳”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凡能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人体阴阳五行动态平衡 ,就能预防早衰 ,达到健康和长寿。所以,正如《内经》总结道 “生之本,本于阴阳”可见,阴阳五行是生命的本质。

阴阳五行是病理的根本规律

人正常生理是阴阳五行动态平衡 ,如果平衡失调紊乱 ,就会出现生理过程异常的病理变化。疾病即是阴阳五行失调紊乱所出现的不正常状态。

《 内经》说 “阴盛则阳病 ,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阴阳失调必然会出现阴阳虚实、寒热表里 (升降) 之病理变化 ,这是病变的基本规律;

同时 ,《内经》指出, “亢则害 ,承乃制 ……害则败乱 ,生化大病”。五行制化失调紊乱就要生病 ,其传变遵循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这也是病变的基本规律 ,以上这些基本规律都是阴阳五行失调紊乱演变出来的 ,是阴阳五行规律在人体病理过程的具体体现。

阴阳五行失调是疾病的本质

人体是一个互相资生制约的有机整体,一脏生病必然影响他脏 ,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概括了病变的内在联系。所以 ,阴阳五行失调紊乱的病理规律概括了疾病内部病变的根本原因、性质、发展方向及其内在联系,也就是概括了疾病的本质。

在人体病变过程中,阴阳五行失调紊乱始终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所以虚实夹杂、寒热进退、表里升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而疾病的表现也就多种多样 ,有真有假。如人体阳气与阴血 ,阴阳失调 ,一方不足 ,还可导致另一方的耗损 。脾阳虚弱可导致阴血减少 ,并形成头昏乏力、面色萎黄等气血两虚证。大量失血则可导致血虚气无所依 ,阳气浮越于外 ,遂见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脉洪大而虚等血虚阳浮的假热证。这些具体的错综复杂的阴阳五行失调紊乱 ,就是疾病的各种表现的根本原因、内在依据。 可见,“千变万化之病态 ,皆不出乎阴阳五行 ”。

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科学地抽象了人体生命和疾病的本质规律。这样就使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不只是看到一些孤立、静止、片面的局部现象 ,而是深入到了人体生理病理过程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及其内在联系的本质规律中去。这是中医学非常可贵的科学性所在 ,它指导着我们正确地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

阴阳五行是辨证论治的根本规律

辨证论治 ,是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包括五行 ,才能总抓住疾病的本质,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善诊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 ”这是诊断的根本规律。在治疗方面 ,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指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 。人体正常生理既是阴阳五行动态平衡,疾病是其平衡失调紊乱,所以调整阴阳五行 ,重建其平衡 ,就是治疗的根本规律。如《内经分说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以及“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 等等。中医的各种治则和治法都是为了补偏救弊调整阴阳五行 ,重建其平衡。

所以 ,诊断必须辫明这些错综复杂的具体情况 ,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治疗必须依据这些具体情况 ,分清标本缓急 ,因势利导 ,补偏救弊调整阴阳五行 ,重建其平衡,才能获得正确的治疗。这是辨证论治的实质。所以《内经 》说 , “治病必求其本”(本于阴阳) ,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 ,逆之则乱 ” 。

脏腑辨证 ,就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 ,研究脏腑特殊的阴阳五行病变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如以水肿病为例 ,辨证时必须了解与水肿病关系最大的肾、脾 、肺三脏阴阳五行失调紊乱的情况 。因为肾为水脏主二便 ,肾阳虚气化失调 ,水聚而成本病;脾主运化水谷,脾阳失运 ,土不制水 ,水精不能转输 ,亦可发生本病; 肺主气 ,肺为水之上源 ,气行则水行 ,肺气宜化失职 ,亦能导致水肿。同时这三脏阴阳五行失调紊乱往往互相转化 ,更加剧了体内水津布化转输障碍。这些错综复杂的阴阳五行失调紊乱 ,就是水肿病的本质。具体辨证施治时 ,必领遵循阴阳五行规律 ,辨明这些阴阳五行失调紊乱的具体情况 ,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据以调整其阴阳五行 ,重建其平衡 ,才能消除水肿。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阴阳五行是人体生理、病理和辨证论治的根本规律。人体有生以来始终存在着阴阳五行气化制化运动 ,这是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具体地分析这些具体情况 ,调整阴阳五行 ,重建其平衡 ,这是辨证论治的实质。远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 ,科学地抽象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辨证论治等各方面的客观规律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不但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 ,而且是中医学各门具体临床医学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医学的真正精神和科学性所在。它象一根红线贯串在整个中医学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 ,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正如张景岳说 “凡诊病施治 ,必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 ,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日阴阳而己 ” 。所以 ,阴阳五行历来就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

阴阳与养生观

《素问》有句名言:“善养生者,必奉于藏。”在自然界,特别是动物界,那些喜静的动物往往寿命长。像象、龟、蛇、仙鹤,这些动物寿命都比较长。而相反,那些喜动的东西反而寿命不长,如老鼠。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儒家讲燕坐,讲知止;佛家讲禅定。这些都是强调静,强调藏。其实,无论表象之动或静,都可能培护元气,都可能导致长寿,也都可能促寿,关键是如何动或静,运动员那样的长期剧烈运动必然会缩短寿命,而太极拳那样的缓慢凝神的动,则可以养生,类似野狐禅的枯坐久之必然耗气,而得法的静坐必然会使得阴阳元气俱长。这也就是为什么生病了就要求卧床静养的道理所在,静养要求身静而且心静,但是不能完全躺在床上,也得稍微下床活动才行,此所谓“善养生者,常欲小劳”。

其根本关窍在于要在虚静的状态实现形神相俱与阴阳相平,如此,则不管表象之动或静都可以培固肾气元气,内经里强调奉阴者寿,包括食补不如睡补等,其乃是指在睡眠或虚静状态下流向肢端和头部血气相对变少,而流向内脏的居多,大的层面上属阴,但由于这一过程可以同时温煦和营养内脏,即同时增强脏阴和脏阳,进而可以培根固元而导致寿命延长,这其中显然有不同层面上的阴阳,当须明辨。(成都市第一门诊部 赵修诚)


来源参考:

王正山,中医阴阳的本质及相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博士生导师:张其成教授
赵修诚,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物质基础,《四川中医杂志》,1987 第7期 P2-3
《郝万山话中医》,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

“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阴阳属性解析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5/1/20150112095548.html

读《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6/20140617160836.html

人类的阴阳之道: 阴阳调和,生生不息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6/20140611155543.html

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阳虚的人还得“三分补阳七分养阴”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5/20140504091341.html

保持人体阴阳平衡可延年益寿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2/20140210180819.html

中医教你如何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2/20140210175920.html

人体的阴阳平衡只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2/20140210174137.html

看病先辨阴阳(中医讲坛)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3/20130327153747.html

养肾先分阴阳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1/20130107102416.html

根据不同的阴阳体质来养生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1/2/20110214203033.html

分清食物阴阳 调理各类体质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1/2/20110214202007.html

中医辨证之阴虚简介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5/20140504103109.html

人体像一部蒸汽机车,再说阴虚火旺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5/20140519153615.html

中医养生之阴虚简介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5/20130515154452.html

《黄帝内经》“阳虚外寒,阴虚内热”解读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0/20141021142910.html

阳虚体质易生寒湿之病机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5/20140515094842.html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之阳虚体质常见病症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3/20140304101919.html

阳虚体质的调养方法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3/20140303143102.html

阳虚、气虚体质的用药宗旨及清热解毒不上火的办法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2/20140228093435.html

《中医体质养生》之阳虚体质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2/20140225145154.html

中医养生之阳虚简介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5/20130515154855.html

阳虚、痰湿最伤中青年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4/20130415092153.html

阳虚的人最怕凉(自辨体质系列③)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2/20130226151601.html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leijing/481-7-1.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3accd0102e0t6.html
http://doc.chan120.com/23753/article/show.aspx?AID=234
http://doc.chan120.com/23753/article/show.aspx?AID=235
http://doc.chan120.com/article/show.aspx?Id=23753&AID=107
http://www.syyy36.com/show.asp?id=284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0e2f40100h8sv.html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