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黄帝内经》“阳虚外寒,阴虚内热”解读
 
来源:www.med126.com  编辑:xjh  2014-10-21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歧伯曰: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歧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这是讲阳虚外寒,阴虚内热;阳盛外热,阴盛内寒。讲这个病机。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古时候医学经典上曾经有过,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着外热,阴盛则内寒”。

“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古时候说过,但是不知其所由然?不知道那病机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呢?下边就逐一地来解释这几个问题。

先说阳虚者外寒的问题:

“歧伯曰: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为什么阳虚外寒呢?阳受气于上焦,这个阳主要是讲的卫阳,卫气,营卫之气。卫阳之气受气于上焦,它的作用可以有温皮肤分肉之间。温暖了皮肤分肉。

“今寒气在外”,如果有寒邪侵入在于体表。

“则上焦不通”,所以上焦不通,上焦之气就不能宣散,上焦不能宣散,卫气就更不能正常运行。

“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因为上焦不通,卫气不能正常宣散了,所以就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栗”,因此人就寒栗、恶寒、怕冷。其实这是说,外有寒邪,使得上焦之气不能宣散,卫气不能布达于表,而出现的恶寒的症状。所谓阳虚外寒是说的这个。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阳虚那个寒,不是一回事。我们现在说阳虚的寒,多半是说肾阳虚为主,四肢冰凉的寒,更这个不是一回事。这是说外寒,外在寒邪束缚于表,使得上焦之气不能宣散,卫气不能通达温煦,因此寒栗,恶寒。这是阳虚外寒。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下面又说阴虚生内热:

这个阴虚生内热,又和我们现在临床上常说的“阴虚生内热”不一回事。现在临床上阴虚生内热,说阴精不足,阴不制阳,所以阴虚阳亢,说那种虚热,比如说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治疗的那个,这个不是。

“歧伯曰:有所劳倦”,这个阴虚生内热是什么?是有所劳倦,因为劳倦,这个病因是因为劳倦。

“形气衰少”,形体也不足,气也不足。阴阳俱不足。什么阴阳俱不足呢?

“谷气不盛”,水谷精微就不足了。因为劳倦,形气衰少,再加上水谷精微之气不足,

“上焦不行”,上焦之气不能正常宣散,上焦宣五味,宣散津液的。

“下脘不通”,也不能运化了。脾胃也不能运化了。上焦不能宣散,脾胃不能运化,不能运化就可以生内热,郁而生热,所以

“胃气热”,这时候就产生了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所以这种情况产生了内热。上焦不能散,所以上焦也热,胸中也热,这个下脘不通呢,不能运化,胃中也有热,所以这样的热就叫郁热。叫内热,叫阴虚内热。实际上这个阴虚是指的里虚,这个阴虚是指的脾虚。里也属阴,脾也属阴。也就是说,脾虚的内热。刚才我说了,和我们后来所说的养阴,阴虚的那个热,阴精不足的那个热,阴不制阳产生的热不是一回事。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甘温除热所适应证的那个热,用甘温之法健脾益气,使脾气足了,形气衰少得到解决了。榖气也不至于亏乏了,是这种热。所以说阴虚则内热,或者具体说说得简捷一点。是说的脾气虚。不能运化而产生的内热。李东垣对这个病治疗最有办法。升阳益胃也好,补中益气也好,就这类方子甘温除热,是说的这个意思。

这倒也对,这样的病他照样发热,所以临床上有些低烧不止,老治来治去的,养阴清热,那不行,看看是不是气虚了?是不是脾气虚了?所谓用甘温之法,这是阴虚生内热。

下面讲阳盛生外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还是外邪引起的。这个外邪看来还是寒邪,寒邪引起的可是出现外热了。为什么呢?是上焦不通利。上焦不通利,寒邪导致的皮肤致密,也不能出汗,腠理闭塞,玄府也就是汗孔,汗孔也不通了,因此没汗可出来了。汗孔不能张开,腠理闭塞了怎么办呢?卫怎么样了呢?卫气就不得泄越,卫阳之气。本来应该是正常散出来的,它不能散,卫气郁在里面化为热了。虽然是寒邪引起的,但是它可以产生热。这个热是卫气郁住了,不能散。所以叫外热。前面那个阳虚则外寒,是卫气不能温煦了,不能温煦人体,所以冷,但是,他还热,自我感到冷。实际这病人体温还挺高。这种现象临床上还是很常见的。这不就是解释这个病机吗?为什么感冒了恶寒还发热?体温都四十度了你怎么还冷啊?这不就是就是这个病机的吗?

下面讲阴盛生内寒: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歧伯曰:厥气上逆”,这个厥气是说的寒气,寒气上逆,下焦的阴寒之气上逆。上逆怎么样呢?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下焦阴寒之气上逆于胸中而不得散,

“不泻则温气去”,寒气积于胸中不散则温气去,也就阳气就散去了。特别卫阳之气就散失了。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寒气独留,寒气单独的留在胸中。

“则血凝泣”,寒则使得血凝泣,则血凝泣,

“凝则脉不通”,血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所以胸中寒。脉虽然盛大,说明邪气盛,又涩,说明气血瘀滞,气血凝滞,寒则令血凝,气血者,喜温而恶寒。所以这个叫做阴盛生内寒。阴盛是由下焦阴寒之气上升于胸中,是的阳气散失掉了。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了。所以胸中寒,内寒。但是,这种病证属于寒邪盛,所以脉还是盛大。但是寒邪导致的气血凝涩,因此脉还涩。那就是阴虚内热,阳虚外寒。阴盛内寒,阳盛外热的问题,所以这个特点就在于和我们后世所说的阴虚,阳虚,概念不一样,不要搞混了。尤其是关于阴虚内热的问题。是甘温除热法。那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方法。不要以为发热都是阴虚,阴虚都是津液不足,那不对。不是单纯的津液,当然它津液也不足,更主要是气虚,是脾气虚。

来源:
http://www.med126.com/tcm/2013/20131217105926_806575.shtml
试论中医滋阴学说的渊源及成就,焦振廉,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熊继柏,中医药通报·专家论坛
黄帝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