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读《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来源:xjh  编辑:xjh  2014-06-17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概括,是对人体健康态的表征。平,和也,秘,密也。阴平阳秘,即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精神乃治,就是精神活动正常。离决,分离决绝,阴阳的协调被破坏,达到分离决绝的地步,则精气竭绝,生命终结。因此,“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建立在阴阳对立和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上,才可以实现“精神活动”即生命活动的正常。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一般解释为: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求其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比如明代医家张介宾说:“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历代医家对“阴平阳秘”多解释为: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但略嫌笼统。比如李中梓《内经知要·阴阳》:“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密于外,阴能养精,阳能养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

宋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林亿等新校正云:“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接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原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是:“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家在理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含义时往往断章取义,忽略了“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这段最为重要的前提。

名医祝味菊先生阐释的最为精辟:“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具体可以理解为体内的阴气不可以过多;而阳气则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能够固密。昔贤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正此之谓。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极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阴平);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阳秘)。正是烘托了这种互相依存,互相消长的关系。

“阴平阳秘”是杆秤思维,阴代表“衡”,就是秤杆;阳代表“权”,就是秤砣。秤杆(衡)的平与不平,取决于秤砣(权)在秤星(秘)的位置。因此,阴阳的关系是权和衡的关系,就是秤杆和秤砣的关系。阴平阳秘不是绝对的对等,秤杆要平,秤砣要密。是四两拨千斤,用的是巧劲,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如果我们把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下,即“阴平阳秘”的状态,致病因子就无法使你的身体生病。

其实,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以及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的阴阳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这种阴平阳秘的关系是维持正常活动的基础。机体的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健康包括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形与神的阴阳平衡,也包括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阴阳平衡。健康意味着形体血肉、精神心理和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是机体的阴阳平衡,机体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任何事物阴阳相互对立着的每一方面,总是通过其相互消长而对另一方面起着制约作用。阴阳的互相制约和相互消长,保证了事物经常地处于协调平衡状态,即阴阳调和。只有如此,生物才有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的发展过程。所谓“阴阳匀平“(《素问·调经论》),“阴平阳秘”即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所取得的动态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并非仅是数量上的绝对平衡,只是相对的动态平衡而已。当某些原因的影响,使机体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制约失控,相对动态平衡被打破,就可导致阴阳出现胜负失调,产生疾病。

而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邪正斗争的有规律过程,表现为机体脏腑经络功能异常,气血紊乱,阴阳失调,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换言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人体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体内在环境之间,存在着整体统一的联系,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即健康状态。但机体时刻受着内外因素的影响,干扰着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自身调节机能尚能维持这种平衡状态,保持健康,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果内外因素的影响超过了人体的适应力,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而人体的调节机能又不能立即消除这种干扰,以恢复生理上的平衡时,人体就会出现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若经过适当的治疗等使人体重新建立这种平衡,即恢复了健康。

可以看出,健康与疾病共存于机体之中,在同一机体内此消彼长,成为矛盾的统一体。

大家自己用心阅读一下《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就会知道阳气的重要性了,看看有多少文字在讲阳气,又有多少文字讲阴气。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见湿,乃坐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皴,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参考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4d7b270100t3oz.html
http://news.1m1m.com/html/zhongyi/wenhua/ruwen/weibing/2009/05-14/2009051434227.shtml
http://www.tynews.com.cn/z/c/2014-05/22/content_146605.htm
http://www.med66.com/new/201205/ls201205251855.s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2623d10100ypva.html
http://journal.9med.net/html/qikan/200712512/zs/20080831061724717_321511.html
http://www.jyyy.com.cn/content2684.html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