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纠结病”是心理反刍机制
 
来源:青年报  编辑:xjh  2016-03-31

人都说“覆水难收”,而面临无可挽回之事,当事人常反复思考同一问题:为何如此?日日往复,就成了思维圈套。而更糟糕的是,和亲密朋友的聊天沟通,“纠结病”反而会更加严重。

在心理学上,“纠结病”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反刍机制”。在痛苦时,人们容易进行负面思考。专家建议,避免“纠结病”,不妨适当转移注意力。

思维陷入沼泽地可能是“心理反刍”

“反刍”本是一个动物学名词,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在胃中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反刍动物”就是有反刍现象的动物,通常是一些食草动物,因为植物的纤维是比较难消化的。

人在思维方式上,也常常和这些“反刍动物”一样,会得上“反刍综合征”———动物会将已经吞咽下去的正常食物吐出,或咀嚼后再咽下,而人会反复、被动地思考抑郁的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可能的原因和结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说的“纠结”,千万不要小看“纠结”,它不仅会影响心情,而且对抑郁的发作、维持和复发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件事上的过度思考,会像滚雪球一样,导致更多负面记忆和想法,形成恶性循环。

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Fredrickson)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指出,虽然你想要想通这件事,但这种无休止的苦思冥想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只会让你进入死循环,让你情绪愈加低落。

在痛苦的时候,人们难免会勾起以前痛苦的记忆,更加消极地看待一些问题。这时候,人们很容易对负性事件进行深度思考,“反刍现象由此而生。”比如:“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

于是,因为百思不得其解,人像踩在沼泽地那样,不断下陷,最后沉浸于对这种抽象的,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无穷无尽的思考之中,结果唤起更多的有关自我和外界的负面想法,变得更加痛苦。因此,思维反刍不仅加强了负面情绪对消极思想的影响,还唤起更多负面情绪。

最悲剧的是,这种过度思考无法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会唤起更多负面的想法。

[良方]

如何减少思绪反刍?

“转移注意力”是治疗纠结病的良方。当生活丰富时,你就不会沉浸在某一项细小问题的苦恼之中。心理学家也认为,要想停止或减少反刍,需要让其他想法填补脑海,最好是积极的想法,或者可以参加喜欢的体育运动。

但实际这样做并不容易。人们反复思考是因为迫切希望能够想通这件事,但如果这时去做其他事情,就会搅乱思绪,没办法继续分析。因此,很多人宁可苦苦思索,也不愿参加能是其愉悦或转移注意力的活动,即使深知这些活动将能够改善心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人们烦躁的时候,通常会对自己喜欢事情的期待降低,如一个平常喜欢看电影的人,也突然觉得看电影没意思了。因此,人们也不愿意在那个时候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

既然如此,就应该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逼迫自己去做别的事情。将思维的方向扭转,拽出思维的“沼泽地”。青年报记者 严柳晴 整理报道

来源:青年报
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4-06/29/content_210750.htm?div=-1


分类:心海导航|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