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夏天多些自然流汗,冬天避免大出汗

身体内寒气、湿气重者,夏天提供人体最好的“除湿”机会。所以应该在夏天,透过适当的运动,身体体表的温度上升、正确发汗,让末梢的微循环打开,帮助体内排出这些寒与湿。

汗多汗少都是病,该出汗时不出汗多为阳气虚弱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常出汗可以调节阴阳平衡,排出体内废物。外界温度太高、剧烈运动或吃了某些刺激性食物会使气机外散,这时应该伴有汗出;天气寒冷时气机回缩,应该周身无汗。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时则会反常出汗。

夏季8种食物祛湿消肿

夏天,除了热,让人们更难受的是头昏脑涨、全身困乏、四肢酸软、食欲减退等不适,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湿”在作怪。对于易浮肿体质的人来说,夏天稍微吃点过凉或者过咸的食物,都会出现水肿的症状。本期,我给大家推荐几种祛湿消肿的好食物。

人生需要做好规划,分阶段有任务

常有人在年老时感叹一生碌碌无为,时间仿佛一晃而过,年轻时的抱负和理想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人生不能重来,所以年轻时规划好事业很重要。而计划就像一座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只有目标明确,才有行动力。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出汗过多伤阳气

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应,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怡神养心。人们要借助夏天这个散发的季节,把春季的淤滞的恼怒情绪宣泄出去,保持情志舒畅,心神和缓。

养生要以脾胃为先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提出“养生要以脾胃为先”的观点,并把脾胃称为身体的基础和轴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期《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权威专家,教您调养出好脾胃。

遗忘是记忆中的一个特殊功能、有其积极意义

遗忘是记忆中的一个特殊功能。人类的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事件非常多。一个事件会否被遗忘,跟与其联系之事件的数目、它所唤起情感和时间,还有和身体状态有关。而遗忘使得人只保留重要的、相关的信息,减轻大脑空间压力,有积极意义。

《弟子规》精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原意:讲话不可太多,言多必失。要讲的恰当,要实事求是,不可花言巧语。古人说,“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一个整天只会花言巧语的人,其人品一定有问题。常言道,“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是一门艺术,要恰到好处,该说的才说,不该讲的就不要讲。该说的不说,则办不成事情;不该说的说了,就会招来祸患。掌握技巧和分寸是非常重要的。

养生先养心神,“治未病”先调和七情

《黄帝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持续的不良精神情感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严重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病痛,比如感冒、肝炎、胃病、月经病、头痛、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生命形神的痛苦均和神有关。因此,在养生中养神始终重于养形,就算是治疗疾病,调神也很关键。

腹部受寒,疼痛各异(中医讲坛)

夏季已经来了,晚上睡觉盖的越来越薄,但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即使其他部位都不盖,也要盖好肚子,不然第二天就可能腹痛或腹泻。可见腹部比其他部位更怕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内经》中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冬吃萝卜夏吃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俗语,体现了古人利用食物来调节机体功能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治未病”精神。所谓“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提法并不完全准确。食物、药物的使用都有相应的适应证,用得恰当就是良药,用之不当则犹如砒霜。值得注意的是,“冬吃萝卜夏吃姜”,应该适量,不能每天吃、大吃特吃。

十全大补丸:气血两亏而偏于虚寒者为宜

十全大补丸,本方是由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合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再加黄芪、肉桂所组成。方中四君补气,四物补血,更与补气之黄芪和少佐温照之肉桂组合,则补益气血之功更着。惟药性偏温,以气血两亏而偏于虚寒者为宜。

人参归脾丸:补气养血第一方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的《济生方》,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此方主治的症证有所增加,在原方主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之证。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在归脾汤原来的组成中又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沿用至今。清代汪?庵《医方集解》更扩充其治疗范围,用于惊悸、盗汗、食少、妇人经带、肠风崩漏等证。现为服用方便,将汤剂改为丸剂。

四君子汤: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

四君子汤,该方作为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是补气方剂的基础方,取名"君子",是喻该方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冲和之德、中庸之道。

夏季健脾祛湿要注意什么?

中医认为脾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的,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我们的身体70%左右是水分,脏腑、细胞是浸泡在水里的,这个水是活水,像一条河流进进出出畅流不息,河流的上游归肺脏管理,中游归脾脏管理,下游归肾脏管理,三脏配合使水液代谢畅通无阻,其中脾脏位于中焦,是最关键的水利枢纽。脾虚则容易水液代谢异常,要么水太多,要么分布不均匀,要么进出不顺畅,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有肠鸣声,湿气重的人下肢经常肿胀、沉重,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

[1/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