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温”字
人、大自然生物喜欢温暖
自然界若是缺少了太阳的万丈光芒,那么也就没有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这个道理用在人体健康是一个道理,缺少了阳气,人的身体就会冰冷,病怏怏的,即身体太寒则机体能量不足,机能减退;身体太热则机能高亢身体燥热难以忍受。正如夏天酷暑难耐,赤道处酷热动植物难以生存,冬天寒冷冰酷照样不舒服,北极南极动植物稀少,温暖舒适的温度(20-25C)最适宜生存生活。
血液、水流喜欢温暖
河流冬季结冰凝固,春暖花开冰雪融化,暑夏河流奔腾汹涌容易洪水泛滥。同理,血液也如此,中医认为正常状态血在温暖的气息下运行,遇到寒气就会凝滞。相反,如果体内阳气过盛,火气很大,血液过热则血行加速,脉搏跳动变急,容易引起血衄、出血。
性情喜欢温和
性情温和的人心情平静,态度温和,不急躁,不生气,心平气和,有内涵 ,不随意发脾气 ,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出符合当时场合的举动,不为那些不值得的小事情和别人斤斤计较 ,有事采取智取 ,不做出过激行为 ,总之就是给人家感觉温文尔雅 ,行为有序的理性行为,大多人喜欢。
用药宜温,尤其是阳虚体质需要平和补阳,防止燥热,在此简要介绍中药的寒热温凉之性。
中药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中医认识中药的一种方法。是观察药物作用于患者后的客观反映而作出的判断。如患者高热、汗出、口渴、心烦,中医认为是里热炽盛,用了某些中药后,热退身凉,汗止烦解,口渴亦除,就初步认为这些药属于寒凉之性。进而,再经过长期反复实践,根据其清热力量的强弱,区分了寒性与凉性,即清热力量较强的就为寒性,清热力量较弱的就为凉性。又如,患者全身怕冷,手足冰凉,口鼻气冷,中医认为是阳虚寒盛,用了某些药物后,手足转温,口鼻气温,不再怕冷,就初步认为这些药属于温热之性。进而,又经过长期研究观察,根据其温阳散寒力量的强弱,区分了热性与温性,即温阳散寒力量较强的就为热性,温阳散寒力量较弱的就为温性。
再说“中”字
“中”字代表了中华核心文化的精髓。 “中”字清澈如水、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不偏不移,持之以恒。“中”字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不偏、中正、好的意思,也表示一种人生处世的态度,比如中庸之道。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中”。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七情六欲、甚至包括调味都讲究适度即可。
再说“平”字
文章《治病养生贵在“平”》详细论述了平的重要性,“平”不仅存在心理方面,心态的平衡,更应存在于人体阴阳之中。从人的心理来说,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变化,这是人之常情,但应通过自身的修身养性,使其达到“平”,力争做到遇事不怒,遇事不惊……这就是“心态平衡”。同理,人体的阴阳也如此,只有保持平衡状态,才能保证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这一点已被证明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规律,也是生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此不再赘述。
再说“和”字
“和”字,是个多音字,也是个多义字,根据发音的不同,意思也不同,有平稳、和缓、协调、和解、关系好、均衡等多个含义。
阴阳调和,脏腑调和,气血调和,五味调和,七情调和都贵在一个“和”字。其中“调”不仅是指调理,而且是指辨证论治,注重调节阴阳,调节“气与血”、“寒与热”、“升与降”、“补与泻”等相互关系。”。
中国有句话叫‘心平则气和’,就是说心态平衡才能‘气和’。《内经》就说“心为君主之官”。心主宰着全身,只有心理平衡,心理健康,才能有利于人体各系统各种生理机能的健康,才能减少疾病,延缓衰老。
从对待他人角度看“和”字,以和为贵是自古人们都知道的道理。和则是要善良的对待他人,凡事以善为先。一个人若是能用善良的心看待他人和事物,则是心胸宽广,定是没有太多烦恼。在生活中,我们与人相处,也理应和气为先。因为,那些和蔼可亲的人才大多为大家所接受和尊敬。
生活中,若是能时刻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和气的与他人相处,定能过的健康快乐。许多时候,我们都是心里想法太多才让自己有烦恼。善良就意味着能有包容心,凡事以和为贵,是可贵的品质,我们都应该努力拥有它。
再说“动”字
人在进行运动时,收缩的力量加大,血液循环量增加,体内能量消耗增加,保证体内较高的新陈代谢的需要,使心脏结构机能得到改善,这是动以养身的基本原理。“生命在于运动。”法国哲学大师伏尔泰如是说。中国有句格言,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形象说明运动的作用。
但是,物极必反,过大的运动量不仅不能养身,还会伤害身体。唐代著名养生学家`医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他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告诉人们:“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切勿大疲。”人需要运动,但不能超量,这里的“小劳”就是一种适量。近几年来,有人提出,步行是最好的运动,这与孙思邈的观点不谋而合,或者是从他那是得到启示。当然,步行还有一个快行和慢行的区别,但不管是哪一种步行,关键是适合自己的身体需要,这是运动的辩证法。这“步行”说,特别适合两种人的运动,一是病后初愈之人,一种是中老年人,他们需要运动,但不能承受大运动量,否则,会适得其反。
中医主张,动以养形(身),静以养心;亦动亦静,无病无痛。其实,要做到“亦动亦静”是很不容易的,理念要更新,态度要端正;过程要把握,细节要落实。但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做好:在动静之中,既养身,又养心。
来源参考: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0/20141023094904.html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131058&PostID=4399651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4810&do=blog&id=678551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0/20141023091520.html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0/20141021094021.html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2/2014021709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