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夏翔悟出一个道理,治病养生贵在“平”,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不招致疾病,延年益寿。夏翔强调的“平”,首先是心态的平衡,同时也是人体阴阳的平衡。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药物来调节病人的阴阳,使人体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作为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夏翔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名医。他采撷古今医学大家之理论精粹,融会临床,逐步形成了崇尚元气为本、倡补脾肾阴阳、注重气血辨证、善用活血化淤、重视体质因素的学术特色,擅长诊治心、脑血管,呼吸道,肝脏疾病,中医老年病及中医内科范围的疑难杂症。
谈及自己在学术以及临床上的成就,夏翔反复强调的只是一个字——平。他说,治病养生贵在“平”,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不招致疾病,延年益寿。
“一个平字,包括了饮食起居、劳动休闲、精神心理等方方面面。”夏翔说,“关于平,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就有‘平则成’的论述。世界上万事万物只有平了,在事才能成功,在人才能健康,在社会才能发展。所谓生态平衡,社会稳定,人体健康长寿实质上都是一个‘平’字。”
治病必求于“平”
这种对于“平”的追求,贯穿于夏翔的养生之道,也是他治病的核心思想。
夏翔强调的“平”,首先就是心态的平衡。“我接触到许多重病在身的人,如患有肿瘤、中风、心肌梗死的病人,如能保持心态平衡就能带病延年,否则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当然,“平”不仅存在心理方面,更应存在于人体阴阳之中。夏翔说,人体的阴阳,只有保持平衡状态,才能保证健康。
《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认为,世界万物起源于阴阳的相互作用。荀子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阴阳看似是一对矛盾,相互对立制约,但又无法分割。阴阳的消与长,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极盛可转化为阳,阳极盛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变化过程也是邪正交争的过程,一方的过胜与不及均可导致疾病,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对于人体而言,要达到健康,其主要的标志就在于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的平衡。
在临床中,夏翔提出“治病必求于平”。
在他看来,疾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痰饮淤血等,导致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而其实质即为阴阳的变化,阴阳平衡的失调。
因而,医生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药物来调节病人的阴阳,使人体恢复到平衡的状态。如热证用寒药,寒证用热药;气逆降之,气陷举之;阴虚养阴,实热泻火;阳虚补阳,阴胜散寒等,力求一个“平”字。
治病善于“调”
夏翔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是“平”,而要做到“平”,就得注重一个“调”字。
“调”不仅是指调理,而且是指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先明确病因病机,注重调节阴阳,也就是调节“气与血”、“寒与热”、“升与降”、“补与泻”等相互关系,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夏翔认为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主要依赖于元气,而气的运行依靠血液这一载体。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而在治疗疾病时,要注意调节两者的关系。
当气病时,如气虚、气滞、气陷等,除了应益气补虚、理气化滞、升提中气外,还应适当加入血分药,通过补血以化气,帮助元气的恢复。
当血病时,如血虚、血淤等,在补血生血、活血化淤的同时,应加入补气、理气的药物,当归补血汤就是补气补血治疗血虚的代表方,补血的同时重用补气药黄芪,补气生血,事半功倍。
此外,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是非常重要的,但临床上的病证并不是这么绝对的。夏翔认为,临床遇到的病证往往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之证。在治疗过程中,单纯地选用补药和泻药、寒药或热药都是不妥当的,而应适当地运用攻补兼施或寒热并用的方法来加以治疗。
例如风热感冒,患者如果兼有畏寒之症,疏风清热的同时,需要酌加辛温散寒之品,治疗风热感冒的代表方银翘散就是这样,配伍了少量辛温之品荆芥、淡豆豉。同样,在补正气、泻邪气的同时,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往往需要攻补兼施。如六味地黄丸就是补泻兼施的代表方,三补三泻,共奏补益肝肾之功。
同时,夏翔在日常诊疗时还非常重视调气机的升降。气机的升降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动态平衡的依赖,一旦气机升降失常,就会有疾病发生。
尤其对于脾胃病等疾病的治疗,更要注重调畅气机。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通达上下,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可谓气机升降之枢纽。治疗脾胃病的时候,必须注意两者的关系,升脾之清阳,降胃之浊阴。与此同时,还应疏泄肝气和肃降肺气。
注重元气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地当以日光明。”说明阳气是人体生命生生不息的保证,一旦阳气受损,直接导致“折寿”短命。夏翔十分注重《黄帝内经》有关阳气的论述,对于“阳气”有其独到见解。
夏翔认为,人之生根本在阳气,此阳气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元气根源于肾,由父母所禀赋,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充养而成。因此元气既有遗传的因素,又受成长环境、饮食、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夏翔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为指导思想,认为元气亏虚是产生疾病之根本。他十分推崇李东垣的补中益气、升发脾胃清阳的益元法,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源,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健则元气盛,元气盛则病无从生。在诊疗疾病时,夏翔以健脾益气为先,擅长治疗功能性低热、复发性口腔溃疡,认为二者均由元气亏虚所致,运用甘温除热法,重用黄芪以培补元气,升阳散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阴阳之间互根互用,密不可分。夏翔在补元之时不忘固护阴液,重视阴阳互济。在临床诊治老年病时喜用温补元气,选用黄芪、党参、仙灵脾之属,以温煦、激发脏腑功能,在温补阳气的同时配以熟地、白芍、枸杞子之类,以使“生化无穷”。
他还注重增强机体卫外功能,特别对于老年性呼吸系统疾病及一些皮肤顽疾,在祛邪的同时注重扶助卫阳,善用黄芪、黄精、党参之品以温肌肤而实腠理,达到“扶正祛邪”目的。
在重视元气学说的同时,夏翔也非常崇尚淤血理论,临证不仅注意气的功能失常,更注重气的载体—— “血”的变化。
淤血病因多端,症状多变。形成的原因有寒、热、风、燥、火诸邪伤及血脉;久病及气血阴阳诸虚致新血不生、阴血耗伤;又有外伤、痰饮、情志失调诸因。诸因致淤,因淤致病。
“气为血之帅”,气机运行不畅或停滞,就会影响血液运行,导致淤血产生。因而,夏翔认为治疗血虚之证,补血之时不忘补气,常用此法治疗脑梗死。
提问
身体周刊: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心脑血管疾病与体质因素有何关系?
夏翔:病理性体质是决定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及某些病机演变倾向性的内在因素。我曾主持1100例老年患者的体质类型及病理特点进行调研,就一些慢性病及疑难病的发生及病机变化趋势与病理性体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如高血压病,病起中青年者,以阴虚肝旺体质偏多,易受烦劳、情绪起伏等致病因素影响,常使病从火化,肝阳上亢,夹痰夹风,风火相煽,走窜经络,引发中风脑出血;病起于老年者,以气虚、血虚、阳虚、痰湿等体质偏多,常因虚而淤,致痰淤阻络,引发脑梗死。
对于冠心病,本病的证候分型与性别及年龄有一定关系。因家族基因与营养过度,导致血脂代谢紊乱,进而促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冠心病的重要现代病理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男性患者的睾酮水平降低,临证较多表现为气阳不足、胸阳虚衰、痰淤痹阻的病理特点;女性患者临证较多表现为气阴两虚、因虚致淤而发病,并易化热的病机趋势。
糖尿病则以肾阴虚及脾气虚两种体质为主。前者多见于幼年发病型及成人发病型,后者多见于成人肥胖型。肺肾阴虚者,常燥火内炽,也有脾气虚损,痰湿内盛,从热而化,痰热化燥灼阴。
重视从体质辨证论治,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对于病理性体质的人,临床主张未病调理,如保健养生,或中成药及膏方为主的缓剂调理,旨在改善病理性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的不利因素,恢复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对于许多慢性病、疑难病患者,则主张辨证治病与体质改善相结合,也就是标本同治的思想。
身体周刊:脑病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夏翔:中医脑病的概念比较丰富,涵盖了脑的本病及精神情志疾病。但其总的病机不外虚实二字。实证多为六淫侵袭、七情变化、痰浊蒙上、淤血阻滞等病因所致。脑病治疗大法为:益气固本,补肾填精;平肝熄风,豁痰开窍通络。
针对脑病本虚的一面,采用益气固本,补肾填精的治则。选用黄芪、党参、黄精、仙灵脾、葛根等为治本之物。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去淤散结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大剂量黄芪有显著地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流的作用;党参和黄精皆能补中益气,仙灵脾补肾壮阳,祛风除湿,葛根升阳解肌,五味草药共奏益气固本,补肾填精之功。
针对脑病标实一面,采用活血祛风,豁痰开窍通络的治则。选用当归、川芎、赤芍、地龙、制南星、石菖蒲、红花等。其中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宗桃红四物汤之意,活血化淤;地龙、制南星、石菖蒲豁痰开窍,祛除痰浊,共奏祛邪之功。
养生之道:无为则无不为
对于长寿要诀,众说纷纭。有人吃素,也有人每天吃红烧肉,有人提倡长跑,也有人主张静坐气功。在夏翔看来,养生之道尚无秘诀,只要遵循一个理念,仍然是一个“平”。
“在日常生活中,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平衡的心态,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听其自然,自然而然,根据自身能力、符合自然规律地去做事,则水到渠成,不要违反自然规律或刻意强求。这与道家学说‘无为则无不为’的理念一脉相承。”夏翔说。
“平”,首先要阴阳调节平衡,《内经》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明确养生应按照阴阳平衡的规律,注意平时的饮食起居劳作,身体与心理都健康,就能尽其天年,长命百岁。
夏翔的养生之道,也贵在一个“平”字,首先是“心平”。“中国有句话叫‘心平则气和’,就是说心态平衡才能‘气和’,意思就是人的一切生理功能和畅协调,才能利于健康长寿。”
《内经》就说“心为君主之官”。夏翔认为,心主宰着全身,只有心理平衡,心理健康,才能有利于人体各系统各种生理机能的健康,才能减少疾病,延缓衰老。从人的心理来说,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变化,这是人之常情,但应通过自身的修身养性,使其达到“平”,力争做到遇事不怒,遇事不惊……这就是“心平”。
其次,饮食起居、劳动休闲等方面,也要掌握一个“平”字。以饮食来说,营养要适可而止。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有“节饮食”、“常不饥不饿”之说,这也是饮食养生上力求“平”的代表。
同时,饮食也应该注意阴阳的均衡,阴虚者不宜进食热性之食,如荔枝、羊肉、龙眼等,而应多吃百合、蓬蒿菜等性凉之品;阳虚者不宜进食寒性食物,如绿豆、百合、香蕉等,而应多吃牛肉、桂圆等温热之品。这样才能调节或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夏翔的饮食就力求平衡,早餐喜欢吃传统的稀饭、泡饭、酱菜,午餐一荤一素一汤。他说,“饮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习惯,能吃的都吃点,不必刻意戒某种食物,某些人崇尚吃素食,其实并不健康,会缺乏很多必需的氨基酸,有些人靠吃维生素、蛋白粉补充营养,这样还不如直接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当然,总量要控制,什么东西都不能吃得太多,每顿饭吃八分饱就行。”
老年人气血亏,要补气血。夏翔经常吃白参补气,吃阿胶补血。“吃阿胶也是有讲究的,可以佐少量黄酒戒腥味,但不能太多,否则易发热上火。对于一些阴虚火旺、容易便秘的人,可以吃白木耳,也就是银耳,比燕窝经济实惠。”
此外,在工作和休闲两者之间,掌握一个“平”字,两者都不能过度。《孔子家语》中说“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夏翔说,这是提醒我们要劳逸结合,过劳过逸都无益于健康。虽然生命在于运动,但体育活动一定要动静结合,力求一个“平”字。
一般长期从事剧烈运动者,如职业运动员等,年轻时虽然身强力壮,但健康长寿者却不多,也有些老人天天坚持超量长跑,反而诱发心肌梗死而送命。因此,老年人应该开展一些如太极拳、步行等动静结合、“平”性的体育活动。反之,如果人体一味地注重休养,不参加任何的劳动锻炼,那么,人的精气神就会涣散,机体也难保持平衡。
中学时代,夏翔就学过太极拳,现在有空就会练两招,平时每天都要散步。夏翔上下班从不要小车接送,年轻时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现在每天坐地铁上下班,他觉得这样走走停停,也是一种锻炼。
在生活节奏上,夏翔也追求“平”稳,作息有时。他每天晚上10点睡觉,早晨6点不到就起床,很注重深度睡眠质量。同时,他认为老年人需要适当的社交活动,但也不能过度,他年轻时喜欢跳交谊舞、打乒乓球,现在则喜欢听音乐。身体周刊记者 肖蓓
夏翔,出生于1938年1月,上海市人。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教授、主任医师,上海龙华医院名誉教授。
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眩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食疗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1995年获“上海市名中医”称号,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2011年被评为“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
来源:《东方早报》
http://www.dfdaily.com/html/8755/2012/2/11/741098.shtml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2-02/11/content_584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