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
涵义: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凡属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和功能衰退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1、病名: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法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2、病因病机: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五劳指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五脏虚损至极所表现的病证。
3、治则: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上损及下,下损及上的病势传变,并提出治疗大法。如"损其肺者益真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金元以后,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则,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
汪绚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清代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三、病因
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理虚元鉴•虚证有六因》说:"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表明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均可成为虚劳。概言之,不外先天、后天两大因素。结合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禀赋薄弱,素质不强
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孕育不足,胎中失养,或生后喂养失当,水和精气不充,均可导致先天不足,体质薄弱,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于久虚不复,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虚劳。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
烦劳过度,因劳致虚,日久成损。尤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伤心神,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成劳。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专虚,肾气不足,久则阴阳亏损。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饥饱不调,食有偏嗜,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懦养,日久形成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大病,邪气过盛,脏气损伤,耗伤气血阴阳,正气短时难以恢复,加之病后失于调养,每易发展成劳。久病迁延失治,日久不愈,病情传变日深,损耗人体的气血阴阳,或产后失于调理,正虚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
由于诊断有误,或选用治法、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既延误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从而导致虚劳。
总之,幼年患虚劳者多以先天为主因,因虚而致病成年以后患病多属后天失养,劳伤过度,久病体虚成劳。
四、病机
虚劳虽有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的不同;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虚病损——主要在五脏。
由于虚损的病因不一,往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气、血、阴、阳的亏损,但由于五脏互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它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
病变涉及五脏——尤以脾肾为主。因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五脏有相互资生和制约的整体关系,在病理情况下可以互为影响转化。故《难经》有"上损及下,下损及上"的论点。具体来说,因为虚劳的成因不一,损伤的脏器各有不同,相互之间的影响转化也因此而异,如《医宗金鉴》说:"阳虚外寒损肺经,阴虚内热从肾损,饮食劳倦自脾成。"同时,当多脏同病时,由于病情不同,仍有主次之分,亦有始终仅见某一脏器病变,而不病及它脏者。
从阴阳气血的虚损与五脏病变的关系来说,虽然五脏各有阴阳气血,但在生理和病理方面,尚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五脏阴阳气血的损伤,也各有不同的重点。一般来说:
气虚——以肺、脾为主,但病重者每可影响心、肾
血虚——以心、肝为主,并与脾之化源不足有关
阴虚——以肾、肝、肺为主,涉及心、胃
阳虚——以脾、肾为主,重者每易影响到心。
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
反之,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其预后不良。
五、辨证要点
1.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
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辨,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纲,五脏虚候为目。
为了便于辨证和治疗,将虚劳归纳为气、血、阴、阳亏虚四类,但临床常有错杂互见的情况。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可见气虚、血虚及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
而气血与阴阳的亏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津液精血都属于阴的范畴,但血虚与阴虚的区别在于:血虚主要表现血脉不充,失于濡养的症状,如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等;阴虚则多表现阴虚生内热的症状,如五心烦热,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阳虚可以包括气虚在内,且阳虚往往是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但气虚与阳虚的区别在于:气虚表现短气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症;阳虚则症状迸一步加重,且出现阳虚里寒的症状,如倦怠嗜卧,形寒肢冷,肠鸣泄泻,舌质淡胖,脉虚弱或沉迟等。
阳虚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阳虚则生寒,症状比气虚重,并出现里寒的症状。阳虚之中,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由于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所以心脾之阳虚日久,亦必病及于肾,而出现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病变。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说:"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曰气虚,曰血虚,曰阳虚,曰阴虚,"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施治"。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渐致两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病情趋于复杂和严重,辨证时应加注意。
2.辨有无兼夹病证
虚劳一般均有较长的病程,辨证论治时还应注意有无兼夹病证,尤其应注意下述三种情况:
(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如因热病、寒病或瘀结致虚者,原发疾病是否已经治愈。
(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如因气虚运血无力,形成瘀血,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等。
(3)是否兼夹外邪。虚劳之人由于卫外不固,易感外邪为患,且感邪之后不易恢复,治疗用药也与常人感邪有所不同。
六、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对于虚劳的治疗,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当以补益为基本原则。
在进行补益的时候,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药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同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重视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本元。重视补益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
②对于虚中央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从辨证的关系看,祛邪亦可起到固护正气的作用,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损伤正气。
七、临证备要
1.注意结合相关检查: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甚至是整个中医内科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涉及西医学的多种疾病。由于病种的不同,其病情演变、治疗效果、发展预后等有较大的区别,有必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检查,以便全面地掌握病情,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
2.对虚劳的辨证,既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提纲擎领,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在病理情况下,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而渐至多虚,由一脏而累及它脏,使证候趋于复杂,临证必须有机联系,方能灵活应用。如气阴耗伤,肺肾气虚,心脾(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等。
3.补血需兼补气:补血养血是治疗血虚的治则,但由于血为气之母,故血虚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所以补血不宜单用补血药,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当归补血汤即是益气生血的应用范例。正如《脾胃论》说:"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等药,为常选用的益气(进而生血)之药。
4.在补阴补阳中,注意阴阳互根:阴虚应补阴,阳虚应补阳,这是一般常规。但须注意"阴阳互根"的问题。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大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张景岳所制滋肾阴的左归丸及温肾阳的右归丸正体现了这一治疗原则。两方的大部分组成药物相同,均有补阳的菟丝子和鹿角胶,即是取其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之意。当然,左归丸中更有龟板胶滋阴,而右归丸中则有桂、附温阳。
5.充分重视食补:虚劳的病程一般比较长,搞好护理对促进虚劳的好转乃至痊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应高度重视发挥饮食的补益作用,进食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气血的化生。
八、预防调护
1.消除及避免引起虚劳的病因是预防虚劳的根本措施。
2.避风寒,适寒温。虚劳过程中,感受外邪耗伤正气通常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而虚劳病人由于正气不足,又容易招致外邪入侵,故应注意冷暖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
3.调饮食,戒烟酒。一般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对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洁之物,则应少食。
4.慎起居,适劳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根据自己体力的情况,可适当参加户外散步,气功锻炼,打太极拳等活动。病情轻者,可适当安排工作和学习。适当节制房事。
5.舒情志,少烦忧。过分的情志刺激,易使气阴伤耗,是促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则有利于虚劳的康复。
九、结 语
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证候的总称,其范围相当广泛。禀赋薄弱,劳倦过度,饮食损伤,久病失治等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虚劳,其共同点是久虚不复而成劳。五脏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是虚劳的基本病机。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故应同时注意气血阴阳相兼为病及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虚则补之",补益是治疗虚劳的基本原则,应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对于虚中挟实及兼感外邪者,治疗当补中有泻,补泻兼施,防止因邪恋而进一步耗伤正气。做好调摄护理,对虚劳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十、作者简介
董秋梅,1963年10月生。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中医专业,1996年在内蒙古医学院获得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2006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在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任教,任中医学院教科办主任。
参考文献(下载附件):
http://www.immc.edu.cn/html/006/980.html
气血津液讲稿(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董秋梅)
http://www.immc.edu.cn/immc_pre/2008jpkc/zhonyi/neike/zl/jianggao/6.doc
中医养生之气虚简介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5/20130515153700.html
中医养生之血虚简介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5/20130515154036.html
中医说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2/20140225191756.html
中医养生之阴虚简介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5/20130515154452.html
阳虚辨证: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2/2014121115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