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中医养生之气虚简介
 
来源:中医药文化专题  编辑:xjh  2013-05-15

气虚是由劳倦内伤或重病、久病后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抗病力减弱的一种病理变化,可以引起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懒、胸闷气短、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

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

气虚可见面色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其中心气虚者,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可见心悸、气短、胸闷等。脾虚或中气下陷者,兼有纳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等。肾虚有身寒肢冷,动则气短,或五更泻等。气虚分下面四类:

1)肺气虚 证见: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治则:补益肺气、敛肺肃肺。主方:补肺汤。方药: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无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

2)心气虚 证见: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治则:益气养心、补血宁神。主方:七福饮。本方适用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的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本方系由五福饮加酸枣仁、远志而成。自汗多者,可加黄芪、五味子;饮食少思,加砂仁、茯苓。

3)脾气虚 证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则:健脾益气除湿。主方:加味四君子汤。方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扁豆。胃失和降而兼见胃脘胀满,嗳气呕吐者,加陈皮、半夏。食积停滞而见脘闷腹胀,嗳气酸腐,苔腻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而兼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

4)肾气虚 证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治则:益气补肾、生精养血。主方:大补元煎。方药:人参、山药、炙甘草、杜仲、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当归。神疲乏力甚者,加黄芪。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如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脾失健运而兼见大便溏薄者,去熟地、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

在气、血、阴、阳的亏虚中,气虚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其中尤以肺、脾气虚为多见,而心、肾气虚也不少。肝病而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脉弱等气虚症状时,多在原肝病辨治的基础上结合脾气亏虚论治。

在调治上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诊治为原则和方法,进行心、肝、脾、肺、肾整体调理,使机体有规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逐渐恢复元气,也就把亚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同时,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的宜忌原则。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如西洋参、太子参、粳米、牛肉、狗肉、鸡肉、鲢鱼、大枣、山药、黄芪、人参、樱桃、糯米、粟米、玉米、青稞、番薯、白扁豆、黄豆、牛肚、乌骨鸡、鹅肉、鹌鹑、青鱼、鱿鱼、章鱼、熟菱、海松子、胡萝卜、豆腐、豆浆、马铃薯、香蕈、平菇、蜂王浆、红糖、白木耳、白术、甘草等。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同时,进行适当的锻炼,注意劳逸结合。(赵艳)

来源:中医药文化专题
http://zt.cast.org.cn/n12585524/n12585658/n12585846/12613415.html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