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来源:洞见 编辑:xjh 2025-09-19
每个人,都会经历那么一段至暗的时光。
或是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或是身体的抱恙、学业的压力,又或是感情的背叛,都会让人压力大到快要崩溃。
每当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双手能够把自己拉出深渊,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老话说:“人不自助,天也难渡。”
任何时候,能够真正解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曾国藩曾在日记里写道:“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他的一生,从乡野秀才到晚清重臣,从屡败屡战到立德立功,就在一个“静”字。
身处低谷时,他从不向外界哭诉、求助,而是只做一件事:安静下来,把该做的事做好。
正所谓,天下古今之成大事者,皆以一“静”字渡绝境。
如果你正身处低谷,迷茫无助,不妨读读《曾国藩传》,它能驱散你所有阴霾。
01 无人问津时,默默沉淀,厚积薄发。
书中所述,曾国藩的人生起点并不高。
他出身湖南乡野,家族五六百年没出过秀才,自己更是笨得出名。
考秀才时,他一连落榜六次,第六次甚至被考官当众斥责文章文理不通,把他的考卷当成反面教材传阅。
那时的曾国藩,一度成了乡里成了笑柄,大家都在背后嘲笑他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
最狼狈的一次是,他在家背一篇文章,背到深夜还没背会。
藏在房梁上的小偷都听会了,跳下来当着他的面背了一遍,骂道:“你这笨样,还读什么书!”
骂完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愣在原地。
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死磕:
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不把一本书嚼透,绝不动下一本。
他还把考官的评语和优秀考卷抄下来,逐字对比自己的文章,哪里对仗不工,哪里论点不切,密密麻麻写满批注。
终于,在第七次考秀才时,他终于中了。
虽然只是末等,但这扇门一旦打开,此前积累的力量便喷薄而出。
中秀才后仅一年,他考中举人;又过四年,他考进翰林院,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翰林。
南怀瑾曾说:“真正的修行,是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下功夫。”
人生从来不易,一个人要想有所长进,就必须熬得住。
越是低谷时,越要学会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在无人问津时,沉淀自己,默默蓄力,不断给自己增加筹码和实力。
才能经过时间的洗礼,锤炼出真本事,时机一到,便会厚积薄发。
02 技不如人时,以勤补拙,不懈努力。
翰林院是天下精英的聚集地,要么是书香世家子弟,谈吐风雅,要么是少年得志的天才。
比如小曾国藩两岁的左宗棠,秀才、举人一考就中,诗词文章信手拈来。
而曾国藩呢?
据《曾国藩传》所书,他第一次参加翰林同事的诗文会,所写的诗就被人私下议论鄙俗浅陋。
自知才不如人的曾国藩,默默攥紧拳头,他没去辩解,也不自怨自艾,而是在日记里写:“人之才力,有长短,吾当以勤补之。”
之后,他便给自己定了“十二日课”: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半个时辰书法;早餐后读《易经》,一字一句琢磨,不懂就去请教前辈;中午静坐养性,反思上午的得失;晚上读史书,写读书笔记,绝不超过二更睡觉。
这套规矩,他雷打不动地执行,哪怕生病、应酬,第二天也一定补上。
有一次,他得了风寒,发烧到浑身发抖,依然裹着被子坐在书桌前读书。
家人劝他休息,他也稳定心神,坚持把当日要做的事情完成。
就这样,他用三年时间,把经典文集通读一遍,诗文水平突飞猛进。
更甚的是,凭借这份以勤补拙的坚持,他在官场实现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一个七品检讨,一路做到礼部右侍郎。
要知道,在清朝,官员平均升迁速度是五年一级,曾国藩的速度堪称奇迹。
曾国藩后来告诫子弟:“吾生平短于才,万事纯守一个‘勤’字。”
正所谓,勤能补拙。
一个人能否成事,很大程度上,要看他下了多少功夫,用了多少心思,付出了多少努力。
即便缺少天赋,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去弥补。
机会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往往只有勤奋努力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人这辈子,若能以勤奋相伴,不管天赋如何,都能活出最好的自己。
03 专注行动,破局重生。
有人说:“与其在困境中焦虑,不如在一事上深耕。”
书中所记,曾国藩的一生曾经历几次最危险的失败,都是靠专注行动硬生生闯过来的。
43岁那年,他奉命在家乡办湘军,本想大展拳脚,却处处碰壁。
地方官排挤他,说他是文官根本不懂打仗,扣住粮草不给;绿营兵嘲讽他湘军是乡巴佬军队,甚至动手殴打他的士兵。
最惨的是靖港之战,湘军刚出战就被太平军击溃,战船被烧得所剩无几,士兵死伤过半。
曾国藩站在江边,看着满江火光,羞愤得纵身跳江自尽,被部下拼死救起。
躺在病榻上,他盯着屋顶,脑子里全是不如一死了之的念头。
但第二天清晨,他还是挣扎着爬起来,坐在桌前,一笔一划写下《靖港败溃折》。
他把失败的细节一条条列出来:“指挥失误,未察地形”“水师训练不足,临阵慌乱”……
写完奏折,他又带着几个将领去靖港实地勘察,哪里可以扎营,哪里可以设伏,一一记在本子上。
后来,他被咸丰帝解除兵权,蛰居老家两年,成了朝野上下的笑柄。
那段日子,曾国藩整日把自己关在书房,反复重读《道德经》,反思自己刚愎自用的缺点。
当再次出山时,他就像换了个人。
他不再纠结于旁人的眼光,只专注于如何打赢仗。
他总结出“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即湘军无论走到哪里,先挖壕沟、筑堡垒,把自己保护好再慢慢推进;
缺粮时,他亲自去各县催粮,哪怕被赶出门,第二天还去,直到筹到粮草为止;
士兵想家逃跑,他不责骂,只给其家里写慰问信,让家属劝士兵归队。
正是这份专注的韧性,让曾国藩最终带领湘军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
更难得的是,无论处境多艰难,曾国藩始终保持着读书、写日记的习惯。
哪怕明天要打仗,头天晚上他必在帐篷里读一小时书,记录下一天的感悟。
这个习惯,他一直坚持到去世前四天,那时他已手抖得握不住笔,仍让儿子代笔,口述自己的想法。
梁启超评价他:“曾文正公之成功,不在其智,而在其专。”
人生低谷时,最忌讳的是“想太多,做太少”。
与其在焦虑中内耗,不如抓住一件具体的事,扎进去做。
当你专注于解决问题,那些曾让人束手无策的难题,自会在行动中慢慢消解,终见柳暗花明。有句话说:“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
人生中有太多黑暗时刻,让我们被冷落、被打压、被辜负、被看轻。
与其向人倾诉,不如默然前行;与其沉溺失落,不如躬身行动。
当你扛过所有压力,熬过所有孤独,挺过命运的打磨,你会明白,那些流过的汗、吃过的苦,终究会铺就你向上攀登的阶梯。
余生,愿我们在每一个承压的时刻,都能守住内心的安静与笃定,于无声处积蓄力量,终得繁花似锦,好运绵延。
来源:不归读书(ID: buguidushu),洞见,作者: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