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来源:xjh 编辑:xjh 2025-09-01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出自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抱朴子·博喻》,原文为“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这句话以山海之隔与咫尺之近的对比,深刻阐释了人际关系中精神共鸣的重要性,其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出处溯源:葛洪的哲学智慧
葛洪(283-363年)是魏晋时期集道学、医学、文学于一身的思想家,其代表作《抱朴子》分为内篇(论修仙炼丹)与外篇(论人间世事)。“志合者”一句出自外篇《博喻》,该篇以大量比喻探讨治国、修身、用人之道,强调“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的价值观。葛洪融合儒道思想,既主张“见素抱朴”的道家超脱,又重视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社会伦理,这句话正是其思想体系中“精神契合高于物理距离”的凝练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葛洪的科学贡献同样深远。其著作《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治疟方法,启发了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而《抱朴子》中“志合者”的哲理,至今仍在国际关系、文化交流等领域焕发活力。
二、核心含义:精神共鸣超越时空
1.志向相投的力量
当两人或群体拥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时,地理阻隔、文化差异等客观条件将不再构成障碍。正如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引用此句时所言:“来自四大洲的五国,为了人类和平与发展走到一起”。这种精神契合不仅存在于个人友谊,更体现在国家间的合作——中国与南非虽远隔重洋,但共同的反殖民历史与发展诉求使其成为“同志加兄弟”的典范。
2.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警示
若价值观相悖,即便朝夕相处也难以产生共鸣。葛洪以“咫尺为近”的反讽,揭示了表面亲近却精神疏离的困境。这种对比在现代社会尤为凸显:社交媒体缩短了物理距离,却未必能弥合思想鸿沟,真正的“近”在于心灵相通。
3.辩证思维的艺术表达
句子通过“山海”与“咫尺”、“志合”与“道乖”的对仗,形成强烈的矛盾张力。这种修辞手法在《抱朴子》中屡见不鲜,如“否终则承之以泰,晦极则清辉晨耀”(《博喻》),通过对立概念的碰撞,凸显事物转化的哲理。具体到“志合者”一句,“山海”象征自然险阻,“咫尺”暗喻人为隔阂,二者均被“志合”消解,展现了葛洪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三、现代启示:跨越山海的精神纽带
1.国际关系的润滑剂
中国在外交场合频繁引用此句,如习近平访问南非时以“志合者”形容中南友谊,强调“志同道合是合作的基础”。这种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呼应,打破了西方“地缘政治决定论”的窠臼,为国际交往提供了新范式。
2.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到“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中国文化始终推崇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价值观为跨文明对话提供了伦理支撑——正如匈牙利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正是“志合者”理念在文化传播中的生动实践。
3.个人成长的指南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需警惕“圈层固化”。葛洪的警示提醒我们:真正的挚友或事业伙伴,不应求诸表面迎合,而应寻求精神共振。这与现代心理学“相似性吸引理论”不谋而合——共同的价值观与目标,往往比兴趣爱好更能维系长久关系。
结语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不仅是一句穿越千年的哲理箴言,更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关系的深刻诠释。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距离不在于空间,而在于心灵;真正的团结不在于形式,而在于精神。在这个“地球村”与“信息茧房”并存的时代,葛洪的智慧依然为我们指明方向——唯有以志气相投为舟,方能跨越山海,抵达心灵相通的彼岸。
来源参考: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