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颠倒本末"
来源:搜狐,网易 编辑:xjh 2025-08-14
一、出处与背景
这句话出自《庄子·缮性》篇,是道家经典著作《庄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缮性"意为修治本性,全篇主要讨论如何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不受世俗污染的问题。
《缮性》篇开篇即指出:"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庄子批评那些试图通过世俗之学来恢复本性、用世俗之思来求得明智的人,认为他们是"蔽蒙之民"(被蒙蔽的愚昧之人)。
二、字面解释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颠倒本末"可以逐字解释为:
"丧己于物":在外物追求中丧失自我;
"失性于俗":在世俗潮流中迷失本性;
"颠倒本末":将根本与枝节倒置。
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为了追求外物而丧失自我、为了迎合世俗而迷失本性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本末倒置的。
三、哲学内涵
1. 关于"本末"
庄子哲学中的"本"指人的自然本性、真性;"末"指外在的物质追求、世俗名利。庄子认为人应该保持自然本性(本),而不应被外物(末)所奴役。
2. 关于"性"
庄子的"性"指人先天具有的自然本性,是未经世俗污染的纯真状态。他认为人应该"全性保真",保持这种本真状态。
3. 关于"物"
"物"在庄子哲学中常指外在的物质、名利等。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主宰。
四、现实意义
此句所蕴含的深意,乃是在告诫世人:那些为了外物而不惜牺牲自己,为了趋附世俗而丧失了本性之人,被称作本末倒置之人。
所谓“倒置”,其含义便是颠倒过来。“物”与“我”(“己”)相对而言,“俗”则与“真”相互对立。一旦丧失了自我,丧失了本真,便如同颠倒了本末。
当面对外物与自我之际,倘若无法把持住重心所在,只是一味地追逐外在的事物,而不能反躬自省,进而珍惜自我,这样的情况在古往今来可谓数不胜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里的“财”与“食”便是典型的外物。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思忖,获取“财”“食”的目的究竟为何呢?无非是为了生存,为了让生活更加自在惬意。然而,令人叹息的是,竟有人为了获取这些手段而忘却了真正的目的,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可一旦生命消逝,那“财”“食”又能供谁享用呢?
在这世间,流俗的观念对人们的左右力量极为强大。尤其在当今现代社会,资讯高度发达且充分流通,使得一般观念的流行程度远远超越以往任何时代。在过去,一个观念要实现大范围的覆盖,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如今,恰似宋玉在《风赋》中所描述的那般,“风起于青萍之末”,转瞬之间便能“盛怒于土囊之口”,其产生的效应可谓巨大无比。就如同巴西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纽约便可能会有一场暴雨降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免于世俗的影响呢?而那些广泛流行的事物,又有多少真正符合你的个性呢?例如巴黎发布的流行色,与东方人的体貌肤色乃至审美取向,其契合度究竟能有多少呢?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差异本身。现代世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这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差异的宝贵机会。真正的问题在于人们的“见异思迁”。当看到差异之后,许多人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地企慕追攀,最终丧失了自己的本真。在这物欲横流、观念纷纭复杂的时代,我们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我,不被外物所迷惑,不被世俗所左右。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会成为那本末倒置之人。只有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守护住内心的本真,我们才能活出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人生。让我们以庄子的智慧为指引,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坚定地走在守护本真的道路上,不为外物所累,不为世俗所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简言之,这句话对现代社会仍有深刻启示:
物质主义批判:现代人常陷入物质追求的漩涡,为获取更多物质财富而牺牲健康、家庭和自我实现,这正是"丧己于物"的表现。
从众心理警示盲目追随潮流、迎合世俗标准,导致个性泯灭、创造力丧失,体现了"失性于俗"的危险。
价值观反思:将手段(如赚钱)当作目的,而忽视真正的生命意义(如幸福、成长),这种"颠倒本末"的现象在当代社会比比皆是。
五、庄子的解决之道
针对这一问题,庄子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不以物易其性":不因外物而改变本性
"不以俗滑其和":不让世俗扰乱内心的平和
"反其性情而复其初":返归本性,恢复本真状态
来源:搜狐,网易
https://www.sohu.com/a/807390717_121119378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I67RS4B0519AK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