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如何和子女相处
 
来源:读者  编辑:xjh  2025-08-03

作家周国平曾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的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

对父母来说,子女是否有出息并不重要,只要他们的孝心是一样的就够了。 

对子女来说,孝顺父母的方式不重要,给钱多少不重要,只要尽己所能就够了。

父母体谅子女的奔波与不易,不执着于子女功成名就;子女怀着赤诚孝心,用心陪伴与关怀。 

整个家才会洋溢着温暖与幸福,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成为心灵永远的避风港。

1、老了你就知道:离你最近的子女,决定你晚年的福气

邻居王姨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很有出息,学习成绩很好,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和同学一起创业,留在了大城市。 

几年见不了一面,但因为他很优秀,给王姨长脸,每次见面还都给大红包,哄得王姨心花怒放。 

而小儿子呢,学习成绩不行,只上了个专科,毕业后和父母住在老房子里,找了个工作,工资也不高。 

在王姨心中,大儿子就是她的骄傲,说什么她都觉得对。 

小儿子则是脑子笨,挣钱少,说什么还总是对着干。 

去年,大儿子出资翻新了父母的老房子。 

过年回家时,王姨在厨房忙活,大儿子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却对同样坐着的弟弟指指点点: 

“你看看你,一天天的也不知道好好照顾爸妈,不知道去厨房帮帮忙的。” 

弟弟因为住在哥哥出钱盖的房子里,也有些不自在,便起身去了厨房。 

王姨连连夸大儿子孝顺,对帮了忙的小儿子却没什么表示,做的菜也是大儿子爱吃的,但大儿子还是挑三拣四,嫌弃他们的手艺。 

事实上,小儿子虽然没有哥哥挣钱多,但因为和父母住在一起,一手包办了整个家的衣食住行。 

王姨和老伴每次头疼脑热,也都是小儿子带他们去医院。 

周末或节假日,小儿子也会带他们去逛街或者在周边游玩。 

逢年过节,大儿子只有遥远的一通电话,小儿子则是忙前忙后,买菜做饭,打扫收拾个不停。

即使这样,王姨还是对小儿子不满意,总是指责他没用,比不上他大哥。 

直到有一次,王姨不小心摔了一跤,骨折了,在医院住了好久。 

生病时人总是脆弱的,她很想儿子,打了好几个电话想让大儿子回来看看她。 

可大儿子总有借口,业务忙、要出差等等,推三阻四,连回来看她一面的时间都没有。 

王姨非常伤心,最后还是小儿子请了长假一直在医院照顾她。 

经此一事,王姨终于明白了: 

大儿子虽然有钱,自诩是整个家的顶梁柱,但无论是对弟弟还是自己都毫不客气。 

小儿子虽然没钱,但为了这个家尽心尽力,平日也一直在照顾她和老伴。 

自己最该珍惜的,不是那个远走他乡的大儿子,而是默默陪伴在身边的小儿子。 

作家梁晓声说:自古以来,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这两者的孝顺,其实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然而令人难过的是,现实中,有很多父母也是抱着和王姨一样的想法,用金钱衡量孝道。 

孩子给钱多就是孝顺,给钱少就是不孝。 

殊不知,想要拥有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经济条件不是唯一的,更要看在你最需要时,哪个孩子陪在你身边,那才是你最该珍惜的。 

所以,永远不要嫌弃身边那个“没出息”的孩子。 

人到晚年,你终会明白:离你最近的子女,决定了你晚年的福气。

2、一个家最大的灾难:父母过分偏心致使兄弟姐妹结怨

《孟子》有言: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很多时候,一个家走向破裂,并不是因为外人的挑拨离间,而是家庭成员内部出现了问题。

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无可争辩。 

但若是有些父母拎不清,寒了孩子的心,子女的孝心也就有了条件。 

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如果父母偏心,致使兄弟姐妹结怨,晚年生活可能也会变得凄凉,无人可依。 

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84岁的程阿婆一纸诉状,以不赡养自己为由将四个儿女中的三个告上法庭。   

坐在法院的调解室里,她一边哭一边用尽力气扇自己的脸,她怎么也不明白,好好的一个家怎么走到了今天这番境地。

其实,这一切都是她当初偏心小儿子酿下的苦果。 

程阿婆对子女一直都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总是偷偷在经济上贴补小儿子,其他孩子说过骂过,甚至闹到居委会,依然改变不了她的偏心。 

两年前,程阿婆拿到一笔700多万的动迁费。 

她打算把这笔钱分给四个孩子,却没有平均分,而是独自做主,把一大半的钱分给了小儿子。 

最终分配结果是,大儿子200万,二女儿三女儿各50万,小儿子独占400多万。   

明明是同一个妈,待遇差别却如此之大,子女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因为这不合理的分配,程阿婆陆陆续续和子女闹翻,身边只剩下一个小儿子。 

小儿子也不争气,被母亲从小溺爱的他,根本管不住自己。 

不到两年就花光了400万,还背上了外债,最后房屋被拍卖,一家人不得不搬进出租屋。 

连日常开销都有问题,更别说是承担程阿婆的药费了。 

这时,程阿婆才想起其他孩子,想让他们接手自己的养老。

但三个子女,早就在母亲日复一日地偏心中寒了心,纷纷避而不见。 

面对调解室里泪流满面的程阿婆,三个子女没有丝毫动容,他们说: “我们宁愿出钱把她送到养老院,也不愿接到家里来,和她朝夕相对。”

程阿婆很后悔,但一切都无法挽回,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子女们仅同意每月支付赡养费800元。

心理治疗师苏珊说:明智、成熟的父母,会考虑到家庭中每位成员的感受和需求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便是很多家庭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 

更让人难受的是,偏心的父母往往还有一个通病,他们自认为自己没有偏心,当你指出他们的问题时,还会反过来指责你不够懂事,心胸不够宽广。 

世间之道,贵在平衡,平衡一旦被打破,结局就已注定。 

真正明智的父母,不管是为了子女间的良好关系,还是为了家庭的幸福和谐,都应懂得“一碗水端平”的道理。 

不厚此薄彼,不区别对待,才是经营家庭的正确方式。

3、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如何和子女相处

《了凡四训》中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人老了,晚年生活能否幸福美满,最要紧的还是得看自己,自己要先“拎得清”。 

真正有智慧的老人,都懂得如何和子女相处,为自己谋划,牢记这三点。

1)养老不是某个子女的事,需要所有孩子一起承担  

在生活中,总有些老人想着某个孩子挣钱少负担重,就不让他给自己养老,一味依靠其他孩子。

结果不仅破坏了几个孩子间的关系,自己也落不下好。 

俗语说“亲兄弟明算账”,真正明智的老人都应该知道,养老需要所有子女共同承担。 

最正确的做法,是让每个子女都在能力范围内出力: 

能常伴床前的多尽孝心,住房宽裕的提供居所,经济宽裕的多担费用。 

别觉得谁吃亏谁占便宜,商量着把力气往一处使,该记账的记明白,这才是一家人该有的样子。 

2)尊重和理解子女,不要过多干涉子女的生活  

人老了之后,生活上总有不便,需要和子女住在一起,这时就容易出现问题。 

父母一定要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教育观念。 

若是想在同一个空间好好相处,就需要互相磨合,找准自己在这个家的定位。 

例如父母睡得早,起得早;子女睡得晚,起得也晚。 

那么,父母就应该在早起时保持安静,不要在家里制造噪声,不要强制子女起来吃早餐。 

子女也应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在父母催促起床和睡觉时,态度平和地回应他们,而不是责怪他们。 

唯有亲子双方都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日常相处才不会满是矛盾。 

3)和子女保持一定的边界感,该隐瞒的隐瞒,不要毫无保留  

父母辛苦打拼一生,年迈后手里肯定是有些钱的。 

对于财务情况,不应轻易向子女全盘托出,适当隐瞒对所有人都有利。 

一方面,子女间可能因父母的财务状况产生矛盾。 

比如有的人认为父母待在自己家,自己赡养的多,就应该多分些钱; 

有的人认为父母的钱肯定多花给某个兄弟了,自己应该多分些…… 

人性是最难控制的,这些心理可能会导致兄弟姐妹关系出现裂痕,家庭氛围也会变得紧张压抑。 

另一方面,父母适当隐瞒财务状况,也能为自己保留一份生活的主动权与安全感。 

在想买什么东西或者想去哪儿时,不用伸手向子女要钱,也不用解释原因,对自己也是一种保障。

来源:读者微信公众号,听书369(ID:tingshu369)

分类:杂七杂八|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