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阐述低血压的原理、病因、治疗方法
来源:xjh 编辑:xjh 2025-10-14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低血压同样无完全对应的病名,其典型表现(如头晕乏力、眼前发黑、心悸气短、神疲懒言、手足不温等)多归属于 “眩晕”“虚劳”“晕厥”“心悸” 等范畴。中医认为,低血压的核心病机是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或运行失常,导致清阳不升、脑失所养,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三脏,尤以脾、肾亏虚为关键,具体阐述如下:
一、中医核心原理:正气亏虚,清阳不升,脑失濡养
中医认为,人体维持正常的 “血压”(通过气血运行状态、脉势强弱间接体现),依赖于 “正气充足”“脏腑协调”“气血充盈且升降有序”。其中,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推动气血运行),肾为先天之本(维系全身阳气),三者共同保障气血能上荣头目、濡养周身。当脾、心、肾三脏功能受损,或气血耗伤、阳气虚衰时,会出现两种核心病理状态:
·气血不足: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或慢性耗伤导致气血亏虚,气血总量不足,无法充分上荣头目(大脑缺乏濡养),引发头晕、眼前发黑;
·阳气虚衰:肾阳不足则全身阳气鼓动无力,心阳虚弱则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减弱,导致气血运行迟缓、脉道无力,清阳(轻清之气)无法升达头部,同时阳气不能温煦四肢,出现手足不温、神疲乏力。
简言之,低血压的本质是 “本虚”,以气虚、阳虚、血虚为核心,部分可兼夹痰湿、瘀血等 “标实” 因素(如气虚推动无力致瘀血内阻),但总体以 “虚” 为主。
二、中医病因:多因耗伤,脏腑虚损
中医认为低血压的病因多与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伤”“劳倦过度” 相关,具体可分为以下 4 类:
1.先天不足:禀赋薄弱,脾肾亏虚
部分人群因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儿、父母体质虚弱),导致肾中先天之精亏虚—— 肾精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肾为脾之先天),脾阳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同时肾精亏虚无法充养于心,心气虚则推动血脉无力,最终形成 “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的体质基础,易出现持续性低血压,表现为自幼体质弱、头晕乏力、易疲劳。
2.后天失养:脾失健运,气血乏源
脾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后天饮食、情志等因素损伤脾功能,是低血压最常见的诱因:
·饮食不节:长期节食减肥、饥饱无常、偏食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饮、生食),会损伤脾阳,导致脾失健运 —— 水谷精微不能转化为气血,反而生湿生痰,出现气血亏虚兼痰湿内阻,表现为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情志失调:长期思虑过度(“思伤脾”),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同时思虑耗伤心血,心气虚则血脉推动无力,加重低血压症状(如心悸、头晕)。
3.久病耗伤:气血阴阳俱损
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贫血、脾胃病)或大病初愈后,人体正气被长期消耗:
·久病伤脾:脾失运化,气血持续不足,无法濡养周身;
·久病及肾:慢性疾病耗伤肾精,肾阳受损,阳气鼓动无力,气血运行迟缓;
·久病耗血:慢性出血(如月经量多、消化道出血)或疾病消耗,导致血虚,脑失所养,出现头晕、眼前发黑(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此)。
4.劳倦过度:气耗阳伤
·体力过劳:长期重体力劳动会过度消耗 “脾气”,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同时气耗日久伤及阳气,导致阳气虚弱,推动血脉无力;
·脑力过劳:长期熬夜、思虑过度,会耗伤心血、损伤肾精 —— 心血不足则心气虚,肾精不足则肾阳弱,双重亏虚加重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
三、中医治疗方法:辨证论治,以补为主
中医治疗低血压的核心原则是 “虚则补之”,根据患者具体证型(气虚、阳虚、血虚、气血两虚、脾肾两虚等),采用 “益气、温阳、养血、健脾、补肾” 等治法,兼顾调和气血。
常用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分证型用药,补益脏腑。中医将低血压主要分为 5 类常见证型,用药以 “补” 为核心,兼顾调理。
2.针灸治疗:温通经络,益气升阳。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尤其适合气虚、阳虚型低血压。
3.推拿按摩:辅助升阳,改善循环。推拿按摩可自行操作或由专业人员操作,适合日常调理,常用方法:
·头部按摩:用指腹按揉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顺时针、逆时针各按揉 1-2 分钟(力度适中,有酸胀感即可),可升阳举陷,缓解头晕;
·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气海穴(脐下 1.5 寸)、关元穴(脐下 3 寸),各按摩 2-3 分钟,可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下肢按摩:用手掌或指腹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 3 寸,胫骨前肌处)、三阴交穴(内踝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各 1-2 分钟,可健脾益气、滋养气血,改善下肢无力。
4.生活调护:养补结合,增强正气
中医强调 “养重于治”,低血压的长期改善需依赖生活调护,核心要点如下:
·饮食调理:以 “温补、益气、养血” 为原则,忌生冷寒凉、过度节食;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耗伤肾精、心血),保证每晚 7-8 小时睡眠,有助于气血恢复、阳气固摄;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瑜伽(温和体式),每次 20-30 分钟,每周 3-4 次,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肾功能(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气耗过度);
·体位调节:体位性低血压者(起身时头晕)需注意 “缓慢起身”—— 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站立,各停留 30 秒,避免气血骤降导致晕厥。
5.艾灸调理:温阳散寒,益气固元
艾灸适合阳虚、气虚型低血压,可通过温热刺激温补脏腑阳气,常用艾灸穴位:
·气海、关元:温补肾阳、培补元气,每次艾灸 15-20 分钟;
·足三里:健脾益气,每次艾灸 10-15 分钟;
·命门(后腰正中,第 2 腰椎棘突下):温补肾阳,改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每次艾灸 15 分钟;
·频率:每周 2-3 次,可自行用艾灸盒操作(注意避免烫伤皮肤)。
总结
中医对低血压的认识以 “正气亏虚” 为核心,治疗上以 “补益脏腑、调和气血” 为原则,通过中药、针灸、推拿、艾灸及生活调护,从根本上改善脾、心、肾的功能,增强气血生化与运行能力,而非单纯 “提升血压数值”。需注意:中医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证进行,避免盲目进补(如阴虚者误用温热药易致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