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来源:《有病不要乱求医》  编辑:xjh  2015-11-02

中医常讲“治标”与“治本”。但“标”与“本”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可以转化的关系,这就需要认清“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

急则治其标,指标病危急,若不及时治之,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如胀满、大出血、剧痛等病,皆宜先除胀、止血、止痛。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

如大出血病症,出血仅是现象,引起出血的原因才是本质,但此时应先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后,再澄本清源,消除出血病因以治“本”,如不及时止血,失血过多,可引起不良后果。但应指出,急则治标仅为权宜之计,待危象消除,病势缓解后,就应转为治本,以除病根。

再如感冒,只要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必服退热药。可是,明明体温已经40℃了,还拘泥于“治标”还是“治本”的问题,就显得愚不可及了。过高的体温,对机体有损害,应当采取果断的降温措施。

病有标本,治分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指治病虽以治本为原则,但标病危急时,则应先治其标,待标病解除后,再治其本。《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张景岳注:“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中医古训讲究“标本缓急”,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高度概括了应对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应采取的治疗措施。

◆缓则治其本

缓则治其本,指标病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之根本。如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标乃不治自退。故《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先调之,乃治其他病。”

如痰湿蕴肺之咳嗽,痰湿内阻是本,咳嗽是标。此时标病不至于危及生命,故治疗不用单纯止咳法来治标,而应化痰祛湿以治本,本病得愈,咳嗽也自然会消除。

◆标本兼顾

标本同治,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可采取同治之法。如肾不纳气的喘咳病,本为肾气虚,标为肺失肃降,治疗只宜益肾纳气,肃肺平喘,标本兼顾。

标本同治适用于标病和本病俱急或并重之时。如气虚血瘀中风患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是本,瘀血阻滞经脉是标。此时标本俱急,须以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同时并用,这就是标本同治。可见根据病情的需要,标本同治,不但并行不悖,更可相得益彰。

◆中医是不求速效的治疗方案

不追求速效,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的长处。如果有人承诺用中药能快速治愈癌症,就需要慎重考虑这人是不是庸医,毕竟这种概率太小了。

和西医用抗生素消炎、用化疗杀死肿瘤细胞的对抗性治疗不同,中医是“投鼠忌器”的治疗方案,有时会选择与疾病和平共处。这种方法虽然有的人不太接受,但它确实治好了许多人的病。

我们之所以说“中医王道”,说的是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会考量怎样保护病人的元气,减少药物对人体自身元气的伤害。

中医的特点是“治人”,而不是“治病”。中医擅长通过增强人体自愈力达到祛病的目的。

来源:
孙恩棣,《有病不要乱求医》,重庆出版社
http://read.jd.com/4174/212085.html
http://www.wiki8.com/jizezhibiao_1395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acc7e00100wq4f.html
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08-07/08/content_145689.htm
http://www.xztcm.com/newsinfo.aspx?nid=171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