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读“大道不孤,众行致远”
###SmallArticleTitle###
来源:xjh;  编辑:xjh;  2025-09-01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是一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国际治理理念的经典表述,其内涵深刻且具有时代意义。以下从出处、含义及现实价值三个维度展开解析:

一、出处溯源:融合经典与时代创新

1.大道不孤  

这一表述直接化用自《论语·里仁》中孔子的名言“德不孤,必有邻”,同时汲取了《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精髓。《论语》强调道德的感染力,认为有德者必不孤单;《礼记》则以“大道”喻指理想的社会秩序,主张天下归心。两者结合后,“大道不孤”既保留了儒家对道义的坚守,又拓展了“道”的范畴——从个人品德延伸至人类共同价值。

2.众行致远  

据传其灵感源自非洲谚语“独行快,众行远”,但中文语境中更与《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淮南子》“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等传统智慧一脉相承。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既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质,也暗合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现实。

3.现代引用与升华  

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等国际场合多次引用此句,将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种引用并非简单的典籍复刻,而是对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使其成为阐释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文化符号。

二、核心含义:道义与行动的辩证统一

1.大道不孤:价值认同的必然性  

“大道”可理解为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义之道,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表述揭示了历史规律:任何顺应时代潮流的事业,终将赢得广泛支持。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因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已吸引150多个国家参与,印证了“大道”的凝聚力。

2.众行致远:团结协作的方法论  

强调集体行动的力量。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时,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正如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与180多个国家分享诊疗方案,向153个国家提供物资援助,这种“众行”不仅是道义使然,更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3.辩证关系:理想与实践的结合  

 “大道”是方向指引,“众行”是实践路径。二者相辅相成:唯有坚守道义,合作才能行稳致远;唯有共同行动,理想才能转化为现实。这种辩证思维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如《周易》所言“变则通,通则久”,既坚持原则又注重灵活应变。

三、现实价值:破解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1.国际治理的中国智慧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大道不孤,众行致远”为国际秩序变革提供了新范式。例如,上合组织通过“结伴而不结盟”的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超越冷战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之路,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2.文明对话的桥梁作用  

该表述巧妙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大道”源自中国古典哲学,“众行致远”暗含非洲谚语智慧,体现了不同文明对合作共赢的共同追求。正如西班牙专家安永在翻译时将“大道”译为“宇宙间一切美好的品质”,这种跨文化诠释有助于打破文明隔阂,促进价值共鸣。

3.个体与集体的共生逻辑  

从个人到国家,这一理念均具指导意义。对个人而言,它倡导“利他即利己”的处世哲学;对国家而言,它否定零和博弈,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例如,中国在非洲建设的工业园区创造6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培养本土技术人才,正是“众行致远”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结语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既是对中华文明“天下观”的传承,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它为各国超越分歧、携手应对挑战提供了思想武器,其核心要义——坚守道义、团结协作、共赢共享——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只要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就一定能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参考:豆包
分类:杂七杂八 | 评论数:0 | 浏览数:0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