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教育领域的核心命题:“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
###SmallArticleTitle###
来源:xjh;  编辑:xjh;  2025-07-01

“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是教育领域的核心命题,两者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实践要求。以下从内涵解析、核心要求及当代实践路径展开说明:  

一、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的内涵解析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定义:“立德”指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行,“树人”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者结合体现了教育以“德育”为根本、以“育人”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其核心要义如下:  

1.德育为先:强调道德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融入教育全过程。  

2.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更注重培养人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健全人格等“隐性素养”。  

3.价值引领:通过文化传承、伦理教育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建设者。  

(二) 教书育人的内涵  
 
定义 :“教书”指传授知识与技能,“育人”指培养品德与人格,二者是教师职业行为的一体两面。其核心要义如下 :  

1.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结合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通过知识载体渗透价值观教育(如科学精神、人文关怀)。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 :既通过课程教学显性育人,也通过教师言行、校园文化等隐性影响学生。  

3.工具性与价值性统一 :在培养“职业人”的同时,更要培养“社会人”,避免教育沦为单纯的技能训练。  

二、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的核心要求 

(一) 立德树人的要求   

1.以德育为根本导向   

-落实“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将德育贯穿于课程、实践、管理各环节。例如,中小学开设思政课,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  

2.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教师是育人主体,家长需注重言传身教,社会需营造道德风尚(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重实践与养成   

-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践行道德规范(如诚信、奉献),避免德育流于形式。  

4.强化文化浸润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如“仁义礼智信”“红色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与道德自觉。  

(二) 教书育人的要求   

1.教师素养的双重提升
   
-专业素养 :精通学科知识,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确保“教书”的专业性。  

-师德师风 :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通过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如尊重学生、廉洁从教)。  

2.教学过程的融合创新   

-在知识传授中融入育人元素:例如,数学课讲解定理时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语文课分析文学作品时传递人文情怀。  

3.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因材施教,既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也尊重个体差异(如特长培养、心理辅导),避免“一刀切”式教育。  

4.评价体系的多元导向   

-打破“唯分数论”,将品德发展、社会实践等纳入评价标准(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三、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的辩证关系与实践路径 

(一) 辩证关系   

-目标与途径的统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书育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若无“教书育人”的扎实实践,“立德树人”会沦为空谈;若脱离“立德树人”的导向,“教书育人”可能偏离教育本质。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立德树人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是教师层面的职业行为,二者通过“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落地闭环。  

(二) 当代实践案例   

1.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如医学课讲解“希波克拉底誓言”强化医德,工科课结合“中国制造”培养爱国情怀。  

2.师德考核制度化 :中小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倒逼教师践行“教书育人”职责。  

3.劳动教育融入育人体系 :通过校园值日、农田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意识与奋斗精神,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  

总结:教育本质的时代回归 

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共同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唯有将道德培养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以教师的“教书育人”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道德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既是对传统教育智慧(如“传道授业解惑”)的继承,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分类:教学研究 | 评论数:0 | 浏览数:1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