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无论教育形态如何迭代,教育不可丢弃的核心“基本”内容
###SmallArticleTitle###
来源:中国教育报,豆包;  编辑:xjh;  2025-06-30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赛道、新机遇来了,新的挑战、新的忧虑也随之而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话题饶有兴致:“教育数字化,有些问题要分清楚。”

“现在,一方面,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有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基本功还得有。”

今昔对比,他举例说道:过去,到商店买东西,发现有的人找零钱得一个个数去算,往往判断这是数学基本能力不足的表现。而用上计算机以后,这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跟以前打算盘时不一样了。即便如此,“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正所谓,“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哪些是教育不能丢掉的“最基本的”?

教育的“基本”是支撑个体成长与社会文明延续的核心要素,无论教育形态如何迭代(如数字化、个性化等),这些内容始终是根基。以下从知识、能力、价值观、身心发展等维度,梳理教育不可丢弃的核心“基本”内容:  

一、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建构:认知世界的“底层代码”

- 学科基础知识  

- 语言文字能力:母语的听说读写(如正确书写汉字、流畅表达观点、理解文本逻辑),这是思维与沟通的载体。  

- 数理逻辑基础:加减乘除、几何概念、数据认知等数学思维,以及基础科学原理(如物理、化学、生物的常识性认知)。  

- 人文历史积淀:本国历史脉络、文化传统、哲学思想的基本认知(如诸子百家核心观点、重要历史事件影响)。  

- 生活常识与生存技能  

- 基础生活自理能力(如整理内务、基础烹饪、衣物护理),以及应对自然灾害、医疗急救的常识(如火灾逃生、心肺复苏步骤)。  

二、思维与认知能力的根基: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

- 批判性思维  

- 区分事实与观点(如辨别“数据”与“解读”的差异),质疑假设并验证逻辑链条(避免盲从权威或谣言)。  

- 逻辑推理能力  

- 归纳与演绎思维(如从案例中总结规律,用规律推导具体问题),因果关系分析(区分相关性与因果性)。  

- 观察力与想象力  

- 通过五感感知世界(如观察自然现象、解读他人情绪),用想象力构建虚拟场景(如文学创作、科学假设)。  

三、品德与价值观的基石:社会协作的“道德语法”

- 基础伦理规范  

- 诚信与责任:遵守承诺、对自身行为负责(如作业不抄袭、犯错主动承认)。  

- 尊重与同理心:尊重他人差异(如文化、观点、身体缺陷),理解他人情感需求(如共情他人的困境)。  

- 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 遵守公共秩序(如排队礼让、爱护公物),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参与社区服务、关注社会公平)。  

四、学习习惯与意志品质:终身成长的“动力引擎”

- 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 好奇心培养(如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主动提问“为什么”),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并执行的能力。  

- 抗挫折与韧性  

- 面对学习困难时的坚持(如解不出数学题不轻易放弃),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心态(成长型思维)。  

- 专注力与自律  

- 在信息过载时代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如专注阅读一本书而非碎片化浏览),自我管理时间与行为(如抵制游戏成瘾)。  

五、身心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体存在的“物质基础”

- 身体健康管理  

- 基础运动能力(如跑步、游泳等生存性技能),养成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的习惯(如不熬夜、均衡膳食)。  

- 心理健康素养  

- 认识情绪并调节压力(如焦虑时的深呼吸技巧),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如处理冲突、拒绝霸凌)。  

六、文化与身份认同的根基:文明传承的“精神血脉”

- 母语与母文化的认同  

- 熟练使用母语表达文化内涵(如理解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礼仪、手工艺)。  

- 历史记忆与集体意识  

- 铭记民族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如抗战历史、改革开放历程),理解自身在文化脉络中的位置。  

七、跨时代的通用能力:应对变革的“元技能”

- 沟通与协作能力  

- 面对面交流时的倾听与表达(非数字化沟通的质感),团队合作中承担责任、解决冲突的能力。
  
- 问题解决的务实思维  

- 不依赖技术工具时的手动实践能力(如用笔计算、手工绘制图表),在无网络环境下的应急方案设计。  

总之,教育的“基本”如同数学中的公理,是所有拓展性学习的前提。例如:  

- 没有扎实的读写能力,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检索与分析”就成了空中楼阁;  

- 缺乏批判性思维,即便掌握AI工具也无法辨别信息真伪,反而可能被算法操控;  

- 缺失品德根基,技术能力越强,对个体与社会的潜在风险可能越大(如黑客技术滥用)。  

因此,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化应是“锦上添花”——在夯实基本的基础上,用技术拓展认知边界,而非用工具取代根基。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而“行动、思考、创造”的起点,正是这些不可丢弃的“基本”。
分类:教学研究 | 评论数:0 | 浏览数:12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