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读圣人之德,莫美于“恕”
###SmallArticleTitle###
来源:www.banyuetan.org;  编辑:xjh;  2016-08-30

“恕”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养德修身之则,更是践行“仁”“忠”之方。就“恕”的文化内涵,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卜师霞和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毕宝魁。

记者:“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怎样的地位,它的思想内核体现在哪些方面?

卜师霞:“恕”在儒家思想中居于相对核心的地位,是“仁”的具体表现。“恕”的精神内核在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主体意识,坚持利己和利他辩证统一。

毕宝魁:“恕”是会意字。“恕”,从如从心,是“如心”,即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理去体会他人之心理,这便是“恕”的本义。宽容、饶恕等都是引申出来的意义。“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古人云“圣人之德, 莫美于恕”。儒家对于“恕”的具体解读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正说明了“恕”作为道德规范,要求人们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实现和谐相处。

记者:如何认识“恕”的行为主体?

卜师霞:“恕”的行为主体是“己”与“人”,“恕”的基本要求是推己及人,推知他人心思,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时也是自我修身养性的处世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儒家的基本主张之一,其实现形式便是“恕”。这要求人们多以“恕”之道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消解矛盾和隔阂,在人与人之间构建起包容的空间,以道德意识的自觉实现对自己的约束。

记者:在当代社会中,应怎样构建“恕”的传承之道?

卜师霞:儒家之学,重在修己治人,修己是要提升自己,治人是要济世。以严正标准修养人格,以个人心力改造社会。继承儒家思想中的“恕”,应该从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进行。自我修养表现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如何自处,在自律的前提下律人,方可事半功倍;社会责任是以一己之力将有益于人性修为的思想传递出去,达到社会的和谐统一。

提高当今社会对“恕”的理解也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读书,阅读经典、解读经典、传承经典,从知识层面推动;二是实践,以社会上众多鲜活的案例和众人行为的闪光点作为“教材”,从行为层面引导。此外,在传承“恕”的过程中,还应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中,赋予传统思想新的时代精神,这是实践“恕”的现代价值的最好途径。

毕宝魁: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恕”的精神,要求人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对于他人的误解、过失等多些理解和宽容,遇事冷静分析,多看到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多换位思考,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同事之间,乃至路人之间,碰到问题或遇到矛盾时,换位思考一下,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来源:
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wh/whzxt/2015227/126417.shtml

分类:心海导航 | 评论数:0 | 浏览数:105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