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 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激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
◆ 与其担心他人不知感恩,不如不予预期。
◆英国约翰逊博士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
◆不要指望别人感恩,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个惊喜。如果没有,也不至于难过。
◆施予而不求回报的快乐是他们所得到的最大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说:“理想人会享受助人的快乐。”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恩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
◆为人父母者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剧主人翁李尔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可是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为人子女者怎么会知道感恩呢?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如果子女们不知感恩,应该怪谁?也许该怪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导他们向别人表示感谢,怎么能期望他们来谢我们?
◆我们一定得记住,孩子是我们造就的,要想有感恩的子女,只有自己先成为感恩的人。
举例来说,我姨母从来不抱怨儿女不知感恩。我小的时候,姨母把她母亲接去照料,同时也照料她的婆婆。我现在仍记得两位老人家坐在壁炉前的情景。她们有没有麻烦我姨母呢?我想一定不少,不过你从她的态度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她真的爱她们,对她们嘘寒问暖,让她们感觉到家的温暖。而她自己还有6个子女,但她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对她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是正确的事,也是她愿意做的事。
我这位姨母已经孀居了二十几年,她的五位成年子女都欢迎她,希望她到他们家去一起住。她的子女们对她钟爱极了,从不觉得厌烦。是出于“感恩”吗?当然不是啦!这是真正的爱!这几位子女从孩童时代就生活在慈善的气氛中。现在需要照顾的是他们的妈妈,他们回报同样的爱,不是再自然不过了吗?
让我们不要忘了,要想有感恩的子女,只有自己先成为感恩的人。我们的所言所行都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诋毁别人的善意。也千万别说:“看看表妹送的圣诞礼物,都是她自己做的,连一毛钱也舍不得花!”这种反应对我们可能是件小事,但是孩子们却听进去了。因此,我们最好这么说:“表妹准备这份圣诞礼物,一定花费了不少时间!她真好!我们得写信谢谢她。”这样,我们的子女在无意中也学会养成赞赏和感激的习惯了。
◆寻求快乐的惟一途径是不要期望他人感恩,付出是一种享受施与的快乐。
◆感恩是一种需要培养的品德,若希望儿女们知恩图报,就必须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他们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来源:卡内基,《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中信出版社,p98-102
http://www.jj59.com/xinqingwenzhang/0153608.html
http://www.renxingruodian.com/63_4.htm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