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王坤山谈善服药不如慎起居
###SmallArticleTitle###
来源:王坤山博客;  编辑:xjh;  2015-12-03

熟悉三国故事的人也许都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司马懿从蜀史那里打听到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亲,吃饭很少等一系列有关生活起居的情报后,就断言这位蜀丞相活不长了,结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诸葛亮便与世长辞,卒年才54岁。司马懿能作出正确预言,说明他有这样的养生体验。如果长期不注意起居调摄,费神太过,营养不足,势必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医所谓起居调摄,主要包括作息规律,劳逸适度和节制房事等内容。《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起居无节,就会影响健康,引起早衰。起居有常首先要求作息有规律。

古代有的养生学家还对一天生活作过比较科学和原则的安排,称为“二六功课”。一时辰为两小时,白天晚上各六个时辰,简称“二六”。所谓二六功课,实际就是一张24小时的作息时间表。现代科学研究和长寿老人经验都表明,规律性生活容易形成良性条件反射,它对机体健康大有好处。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根据四季特点,春宜晚睡早起,缓缓散步,无拘无束,以应生发之气;夏宜晚睡早起,戒郁少怒,以应长养之气;秋宜早睡早起,安定志意,以应收敛之气;冬宜早睡晚起,静秘神志,避寒就温,以应潜藏之气。不仅四季节令,就是昼夜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也有一定影响。《黄帝内经》上说:“一日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其变化与四季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是一致的。因此,顺应四季和昼夜的更替规律来调摄起居,是中医防病保健的一条重要原则。“体欲常劳”,经常参加适当劳动,可以强壮体魄,健全精神。但过度劳作则耗气,正气耗散,病邪容易乘虚而入。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疲劳和未疲劳的猴子同时等量的病菌,结果疲劳的猴子被感染得病,未疲劳的猴子却安然无恙。这表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印证了中医学关于“劳倦致病”的理论。

过劳固然影响健康,但过逸同样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长期养尊处优,安逸不劳,会使气血郁滞,生命力减弱。《黄帝内经》提出“不妄作劳,既反对“久行”,“久视”之只劳不逸,也反对“久坐”,“久卧”之只逸不劳。其中“久坐伤肉”,“久卧伤气”,直接指明了安逸可以致病。久坐之人因缺乏全身运动,消化功能减退,以致气短乏力,影响肌肉的发育。睡眠虽是会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有效手段,但睡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过多的睡眠会使气血运行缓慢,令人肢体困软,志气昏坠。有人作过研究,每晚睡眠超过十小时的成人,其死亡率比每晚睡七八小时的人高80%,且多数是心脑血管病突发。这可能是因睡眠时间过长,血液得不到充分运行,导致血栓形成的缘故。

在看待劳逸问题上,古代名医华佗认为:“人体常欲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说过:“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这些见解都说明:有劳有逸,劳逸适度,才能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之中。

重视节欲保精以求延寿,是中医起居调摄的一大特色。历代养生家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而精又是宝中之宝。明代张介宾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说明精是生命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保证。现代一些研究表明,性生活过度会严重消耗体内的一些腺液和激素,导致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减退,可见中医认为房劳伤精会引起夭折短命是有科学依据的。自古“房劳无寿星”,古代帝王短命的一个主要原因都为荒淫无度,房事不节。明光宗朱常洛在未登基前身体就很虚弱,当上皇帝后,其父的妃子郑贵妃为了讨他欢心,一次进献美女数名。光宗因纵欲贪欢,不久即卧床不起,只过了一个月的皇帝瘾,便一合鸣乎,死时才39岁。

中医主张节欲保精,但不赞成禁欲养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而产生的正常情欲,不可禁绝。男女相需好比天地相合,是自然界阴阳调和的一种表现,而禁欲则违反自然规律和人性,所以《三元参赞延寿书》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古代养生家认为,节欲保精必须从少壮至老年都予以充分地注意,强调了“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有所忌”,“欲有所避”等内容。并对已婚之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房事,次数作了探讨。古代有“男子三十而婚,女子二十而嫁”之说,主张晚婚而宝精。少年气血未定,过早涉及房帷之事,易伤精血,导致疾病及早衰。《寿世保元》说:“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

如果说,少年气血未定宜晚婚宝精,那么已婚壮年切忌纵欲伤精。有人要问,究竟怎样把握性生活的频率才算是适度呢?古人认为,房事次数应据人的年龄增长而递减。《千金要方》说:“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孙思邈此说,基本是符合人体生理规律的,历代养生家多持赞同态度。但这毕竟有点机械,尚需视体质强弱而灵活对待。凡体弱者,更宜节之,而禀赋强者,60岁以后不一定“闭精勿泄”,仍可适当过性生活,强忍久抑,反无益而有害。房室之戒,除了“欲不可早”,“欲不可纵”外,还有“欲不可强”。所谓“欲不可强”,就是说不要勉强或强力行房。男女同房只有在双方身体状况良好,情欢意洽,配合默契的情况下,从容和缓地进行,才于健康有益。

关于入房禁忌,历代医书强调,凡大风、大雨、大暑、日食、月食、雷电、地震之时,天地交感,阴阳错乱,不宜同房;在人饱食、酒醉、恐惧、悲忧、过喜、愤怒、疲乏、虚亏、月事未绝之际,亦切忌同房。如不知避忌,将会损身减寿。

起居之道除了上述作息规律,劳逸适度和节制房事外,还涉及睡眠卫生,衣着寝处,沐浴洗漱等内容。

我国传统的养生经验表明,重视起居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胜于看病吃药。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指出:“善养生者,保守真元,外邪路气不得而干之。至于药饵,往往招来真气之药少,攻伐和气之药多”。苏东坡也说过:“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于已病之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服药不如慎起居”确实是养生的至理名言。

王坤山,中西医结合医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教授,澳大利亚国际中医药科技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会员,重庆市糖尿病协会专家顾问。

来源:王坤山博客
王坤山著,《中医养生的智慧》,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10月第一版,p39-42
http://wks666.blog.sohu.com/231461159.html

分类:养生保健 | 评论数:0 | 浏览数:181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