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阴阳属性解析
###SmallArticleTitle###
来源:光明中医;  编辑:xjh;  2015-01-12

药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味不同,作用亦不相同。不同药味配伍之后,又产生新的作用,称之为“气味和合”。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可概括为机体阴阳偏盛偏衰,利用药物的不同味可纠正机体阴阳之偏而祛疾疗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药物气味的论述,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等。“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乃临床常用之药味配伍。

药物的味具有各自的作用,如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按其作用的不同,药味阴阳属性不同。辛、甘属阳,酸属阴。这是五版《中药学》教材对药物之味的作用的概括与阴阳属性的划分。

作者认为,根据阴阳属性的特点及阴阳的相对性,辛味属阳,酸味属阴的特点比较确定。而甘味归属似应介于阴阳之间,或亦阴亦阳,或阳中之阴与阴中之阳更为恰当。因为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轻清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重浊的、抑制的,都属于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甘味药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等,如党参、熟地、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物既具有对人体脏腑功能推动作用的阳的属性,如党参之健脾益气,又具有对人体脏腑功能滋润作用的阴的属性,如熟地之滋补阴血。因此,甘味药以具有阴阳两重属性为宜。

辛甘配伍属阳

“辛甘化阳”法是由辛味药和甘味药合用,具有温阳益气的作用,以资助阳的一种治法。这一药味配伍理论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辛甘发散为阳”,有两层含义:

①指辛甘发散,即选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因辛味属阳,有升浮发散,向外、向上趋势,具有疏散外邪,发汗解表的功能,可用于表证。如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中既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桂枝发汗,又配伍了甘味的甘草。因辛能开能散,但其作用不够持久,且有发汗太过,耗气伤津之嫌,而甘味之品扶正固守,辛甘相合,发汗祛邪,既可作用持久,又使邪去而正不伤。桂枝汤亦属此理。

②指辛甘化阳,亦称辛甘助阳或辛甘扶阳,即辛味和甘味中药配伍应用,有化生人体阳热功能,可温运阳气、助运化,用治阳弱不足等病证。其中有些辛味药能温运脾阳,甘味药能补养气血,二者合而用之,则有辛甘扶阳暖中之效。如理中丸用于姜配人参、甘草治中焦虚寒之呕利腹痛证,干姜辛温暖中焦脾胃之阳,人参、甘草甘温益脾胃之气以助运化,二者合之则辛甘相合暖中阳、复脾运、祛里寒。又如桂枝甘草汤,取桂枝之辛和甘草之甘,相互配合,辛甘化阳,治疗心阳虚证⋯。

辛甘合用,既能助阳解表散寒,又能化阳气、祛除里寒,配伍可谓巧妙。辛甘发散中既用到了甘味阳的属性,亦用到了甘味阴的属性,由于整体偏于发散,则甘味阴的属性从属于阳,是谓从化。辛甘化阳中,甘味则主要体现了阳的属性。无论从化阳为体,还是从发散为用来讨论“辛甘化阳”之辛甘配伍,其特点均归属阳。

酸甘配伍属阴

“酸甘化阴”,又称“酸甘助阴”,即用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应用,借两药复合后能产生和增强滋阴养血、生津补液药效的一种治法。酸味药多人肝经,功在敛阴生津;甘味药多入脾胃经,功在滋阴养胃,两者一敛一滋,起协同作用,因而化阴力量雄厚,用治阴虚不足诸证。此法乃张仲景首创,代表方剂为芍药甘草汤,方中芍药、甘草相伍,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阴血得补⋯。即成无己所言“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吴鞠通云:“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从药物性味功用方面分析,酸能收,能涩,用于气血津液散失之证,如遗精,体虚多汗,久咳,久泻久痢等;酸亦可生津,如乌梅、五味子等;酸还有“补”之用,主要是指补肝,“酸先人肝”,“肝苦急,以甘缓之,以酸补之”,《金匮要略心典》:“夫肝之病,补用酸”。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者,补气血阴阳之不足也。“甘先入脾”,脾者,气血生化之源,《医学发明》日:“甘生血,阳生阴长故也”,《医学读书记》日:“甘以益虚也”、“甘润生阴”。

在运用时,酸甘化阴法有凉润与温润之分。凉润法,甘味药可选天冬、麦冬、生地黄、石斛、百合、玉竹等;温润法,甘味药可选黄芪、党参、人参、山药、白术等。明清以来,酸甘化阴法的运用范围日趋广泛,在《尚书·洪范篇》“火日炎上,炎上作苦”的理论指导下,对于有口苦而干,渴欲冷饮,烦热,舌偏红,苔黄而燥的阴虚火旺见症时,可加入芩连之属,意在酸甘化阴的同时,兼以苦味坚阴,以收阴复火折之效。

酸与甘合,不但可以加强养阴的作用,而且能化阴生津。酸能敛阴生津,甘能益胃滋阴,酸甘相伍,一敛一滋,两济其阴,相互配合,更能促进脾胃生化阴液的功能,即“酸得甘助而生阴”。因此,酸甘化阴法以养脾胃津液和补肝阴为其特长,即属于阴的特性。

来源:姚建平,“辛甘化阳与酸甘化阴”阴阳属性解析,光明中医2010年1月第25卷第1期,P100-101

分类:养生保健 | 评论数:0 | 浏览数:273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