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容易造成神经衰弱,干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 其特征是易兴奋、易激怒,同时又易疲劳;常伴有失眠、头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周身不舒服、免疫力下降、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和情感脆弱等。
由于年龄和自我心理功能发育阶段的不同,引发焦虑情绪的情景也会有所不同。儿童幼年期、青春期、成年人、老年人,不同年龄阶段焦虑的内容也往往不同。
比如学生时代,往往最容易担心的事情就是考试。每当期末考试,好学生往往非常重视考试,恐怕考不好,考不出好的成绩,在考前一段时间往往会出现着急上火、容易感冒、生病的情景。然而,差等生不然,反正考不好,考试对他来说无所谓,对考试显得不够重视,丁儿郎当,考前依然如旧。对考试成绩的期望不同,面对考试的焦虑程度也不同。越是重大的考试,越容易让人焦虑,当事情结束一切OK,焦虑随之消失。
可见,欲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有欲望就一定有焦虑;同样有焦虑,背后就一定隐藏着欲望。因为有想成功的欲望,所以才会有对失败的焦虑,如果没有了对成功的欲望,也就没有了对失败的焦虑。
欲望和焦虑永远都是同时存在的,这是客观现实。我们必须认清并接纳这一事实。那么该如何化解、消除焦虑呢?惟一的办法就是带着焦虑去实现欲望。不要想着先消除焦虑再实现欲望,这是永远不可能的。另一办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少一些欲望,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焦虑是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欲望之间的矛盾,欲望越多,焦虑越多。化解、消除焦虑心理主要是平时要学会寡欲,知足,调整好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坦然面对压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另外,为了避免焦虑的产生,我们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思维定式和情绪习惯,因为焦虑是种坏习惯。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恬惔即是宁静淡泊, 少私寡欲, 不求名利。《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故合于道。" 故此可知, 能做到恬惔虚无的人, 其心境常守于内, 无过多的欲望, 无情志上的激扰, 精神常保持愉快; 饮食粗细皆有味, 衣服好坏均不在意。
《黄帝内经》提倡“恬惔虚无”,并不是说要人们看破红尘,完全无所欲、无追求,而是要量力、要适度、要现实。总之,只要面对现实,别攀比,少些欲望,力所能及,就能知足常乐,少焦虑。
来源参考:
养生要做到“精神内守”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5/11/20151104093431.html
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6/2/20160204163718.html
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续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6/2/20160204164651.html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5/11/20151104155030.html
恬淡虚无增福寿,精神内守远疾患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5/11/20151104105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