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维护人体内环境平衡(内稳态)就是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来源:xjh  编辑:xjh  2016-06-21

内稳态(homeostasis)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定是维持人体生命、组织及器官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条件。内环境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们的理化性质能够保持相对恒定。内稳态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生物的内稳态是有其生理和行为基础的。很多动物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恒温性(homeoth-ermy),即能控制自身的体温。控制体温的方法在恒温动物主要是靠控制体内产热的生理过程;变温动物则主要靠减少热量散失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这类动物主要是靠行为来调节自己的体温,而且这种方法也十分有效。

亨德森(L·J·Henderson,1879—1942)是一位美国医师,同时又是生理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从酸碱平衡的研究中,发现了血液的缓冲作用;从体液平衡的角度为内环境的稳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坎农(W.B.Cannon,1871—1945)和亨德森一样曾在哈佛受过良好医学生理学训练。他认识到全身生理过程的调节像温度,代谢率、血糖水平、心博率和呼吸速率的调节等并不是完全像亨德森所强调的那样依靠血液的缓冲作用,还要靠甚至更主要是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1932年他在《人体的智慧》一书明确提出了内稳态理论。内稳态这一术语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他提出内环境的稳定不是靠使生物与环境隔开,而是靠不断地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稳定。坎农虽然认识到了身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内分泌以及血液缓冲作用的结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

内稳态的品质越高,抵抗外界干扰所产生的应激的能力越强,各种应激的影响越小。饮食是一种维持内稳态的方式,不恰当的饮食也会造成应激。内稳态的品质越高,受饮食方式的影响越小。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学,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为主要说理工具的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所阐明的“阴阳和”、“阴平阳秘”的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阴平是阴气盛满和平的一种最佳态,阳秘是阳气充盛闭密的一种最佳态。“阴平阳秘”王冰注曰:“阴气和平,阳气团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首先,二者各自达到最佳,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感,谐和为用,“阴者藏精而起巫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才能达到一种整体最佳稳态,也就是“致中和”。因此,儒家的“致中和”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医阴平阳秘稳态理论的形成。

中医含有丰富的稳态内容。中医将人体的生理机制归结为“阴平阳秘”,阴平阳秘便是机体最佳的稳定态,即《中庸》的“中和”状态。这种状态一旦被打破,机体便出现疾病。治疗疾病就是应用各种方法使之达到稳态。同时,机体自身尚存在一种自趋稳态机制,如《伤寒论》中所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中医稳态是指各种因素综合利用于机体,机体自找调节所达到的一种与内外环境相适宜的最佳动态。

首先:中医稳态,法于自然,验诸个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处于天地气交之中,其所感并非单一的天气和地气,而是一种天地交合之气。天地交合之气作用于人身,则又与人气相交,验诸个体又有差异,以寒热为例说明之。现代光学表明,在太阳热辐射的条件下,一份阳光产生一份热,一份阴暗对应一份寒。一年之中,夏至日最长,阳光之极至,应最热;冬至日最短,阳光最少,当最冷。其实不然,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天地交合之气,是天气作用于地,地气作用于天,而又形成的一种温度,即《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冬至后四十五日立春日才是最冷。同样,夏至后四十五日立秋日才是最热。这一点也正符合太极图式。同样的温度作用于人,因人体质不同,其感受度又有差异。

其次:诊察病机,内外相合,取法于中。中医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无非是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因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病因。如中风之口眼歪斜病因并非自然之风。只有这种因素作用于机体,通过个体生理及心理的反应,所导致内稳态的紊乱,表现出一系列症候,根据这种表象,用中医理论进行梳理,所得出的抽象概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病因和病机。这种病因病机是外在因素与机体相合后所致深层机理产生的表象,再对这种表象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可以说,又是一种“中和”。细考其理论框架则发现,外在因素有自然、社会两种,内在因素有生理、心理两种。自然因素包括自然大气、饮食劳倦、烟雾戾气和虫毒损伤等;社会因素有七情内伤等;生理因素指长幼男女、体质禀赋等;心理因素指心理素质、性情喜好等。外在因素相同,作用于不同人体,中和后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不同,同样,病变亦不一样。治疗亦是同理。个体不同,服用同样的药物,所产生的活性物质不同,则治疗效果亦不同。80年代,由日本人田代真一创立的“血清药理学”亦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天然药物口服,经代谢后产生生理活性物、代谢物和固有药物成分,这些复合成分才是真正的有效成分,而原生药中的成分不一定就是治疗的有效成分。

再次:稳态机制,自趋有序,动态平衡。健康的机体在时间和空间轴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机体内部存在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可通过内外环境的交流,自始自终调控着机体趋向动态轴,达到一种最佳动态。如果外在因素作用不强,机体能自行达到阴平阳秘的有序状态,则不必进行治疗。如《伤寒论》中,“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阴阳自和,即阴阳的交感既济,是通过阴阳相互滋生的自我调节机制,而自行趋于稳态。若外在因素作用过强或过久,机体偏离稳态轴,不能自行恢复,则必须通过治疗,使之恢复稳态。如《伤寒论》中由于营卫不和而导致的自汗,则给予桂枝汤,复发其汗,使“营卫和则愈”。

来源:
http://www.haodf.com/

乱吃药容易打乱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9/20140911103348.html

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为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条件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9/20140911100727.html

专家讲述中医思路治感冒办法:调整人体内环境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6/6/20160621152714.html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