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主运化及主肌肉的功能。这是指脾能够消化饮食物,并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周身各脏腑及肌肉组织当中,起到滋润和营养的作用。脾的这种功能,中医学将其归属为土,因为“土”可以生养万物,而脾化生的气血可以滋养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人出生以后营养物质的来源全赖于脾,因此,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运,转运输送之意;化,消化和吸收之意。
(1)运化水谷
所谓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功能。食物经胃粗加工后由胃经幽门传入小肠的食糜,作进一步精细的消化吸收,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须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的转输作用输送才到其他四脏,分别化为精、气、血、津液,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食)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能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减退,也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2)运化水液
所谓运化水液,是指脾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水液的吸收和输布功能。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以及大肠吸收的水液,由肾气的蒸化作用回吸收的水液,经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肺,再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输布于全身,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
二是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运转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而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凡水液的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脾气散精,将水精和部分谷精一同上输于肺,其中清纯部分经肺的宣发作用,输布于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而润泽之;浓厚部分在肺的肃降作用下,下行濡润五脏六腑。输送到皮肤肌腠的津液被利用后可化汗排出体外。输送到脏腑的水精,被脏腑利用后化为浊液归肾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浊中之清上升,经脾气之转输上达于肺,再次参与水液代谢;浊中之浊变为尿液排出体外。由于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发挥着枢转作用,使之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了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
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津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脾除了有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功能外,还有下述特点:
脾气主升,亦叫“脾主升清”。“升”,即上升。“清”,是指水谷之精微。脾主运化,将饮食的水谷精微与津液运送全身,是因为脾气的特点是“主升”,将这些物质上输于肺,再通过心肺的作用把气血营养布散全身各处。脾气健运,则升清正常,气血化生有源,全身营养充盈;若脾气虚,不能升清,头部失养则头晕、目眩;周身失养则倦怠乏力;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因脾居中焦,所以亦称“中气下陷”)则久泻、脱肛、或胃、肾、子宫等脏器下垂。
脾统血,是脾气统摄血液使之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脉外,在《难经》中叫“脾裹血”。脾为气血化生之源,气血并存,而“气为血之帅”,同时脾气又有“主升”的特点,所以脾能统血。若脾气虚,统血失权,临床可见多种出血病症。如: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并兼见舌淡,脉细弱等,常用“补脾摄血”之法治之,以助脾气统血和升清的作用。脾气虚统血无权之出血证,尚需与热邪迫血妄行、气机紊乱、血随气涌、瘀血而血不归经等出血证加以鉴别,以防误治。
从上述内容了解中医学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助胃消化水谷,《素间·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其次,是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将脾看成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这显然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脾不相一致。
西医认为脾是血库之一,不仅能贮藏与调节血量,而且有一定造血机能,可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又有免疫性防御机能,因而对出血性疾患,特别是免疫性出血的疾患,确有良好的作用,从这点分析,古人对“脾统血”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脾胃,使脾气充实,运化功能健全,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否则,脾气不健,气血亏虚,人体易病。所以元代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另外,运动能增进食欲,增强脾的消化和运输功能,使人体的脏腑、肌肉获得更充足的营养,从而使人脏腑健旺、肌肉丰满、身体强壮。运动生理学亦认为:运动能增强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胆汁的合成及排出,因此可以增强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另外,运动又会使得整个机体的代谢水平提高,反馈性增强了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输布,增加了人体的抵抗能力。
来源:《中医基础理论问答》
傅杰英,《中医五脏养生》,鹭江出版社,脾脏养生
中医与西医脾的概念及脾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简介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1/20141117155325.html
脾胃是健康的“根”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1/4/20110417160619.html
脾是后天之本(中医讲坛)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4/20130424153408.html
脾是生痰之源(古语解读)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3/8/20130825093942.html
脾土除湿机理,以养花为例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9/20140929112313.html
http://blog.ci123.com/chussp2/entry/1365886
http://www.med66.com/new/40a184a2010/2010413liuhon16753.shtml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12/08/95/1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