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与血关系
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1.血对精的作用
精者,血之所成也。”(《诸病源候论》)“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赤水玄珠》)“精者,血之精微所成。”(《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合而成为肾所藏之精。由于血能生精,血旺则精充,血亏则精衰。临床上每见血虚之候往往有肾精亏损之征。
2.精对血的作用
“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由此可见,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精足则血足,所以肾精亏损可导致血虚。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补肾填精之法而获效。以补肾为主治疗血虚,就是以精可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精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润脏腑之功能。
二、血与津液关系
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营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均属于阴,在生理上相互补充,病理上相互影响。
1.血对津液的作用
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养作用的津液。“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
当血液不足时,可导致津液的病变。如血液瘀结,津液无以渗于脉外,以濡养皮肤肌肉,则肌肤干燥粗糙甚至甲错。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渗入脉中以补偿血容量的不足。因之而导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所以,中医有“夺血者无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者,不可发汗”之说。
2.津液对血的作用
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被输布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所以,有“津血同源”之说。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耗则血少,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如果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还要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的病变。所以,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不可用破血逐瘀之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有“夺汗者无血”之说。
血与津液均是周流于全身的液态物质,不仅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在运行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交会,津可入血,血可成津,“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与血原并行而不悖”(《血证论》),共同发挥其滋润、营养作用。在病理上血与津液又相互影响,“孙络水(今改作外)溢,则经有留血。”(《素问•调经论》)“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血能病水,水能病血。水肿可导致血瘀,血瘀亦可导致水肿,这是临证屡见不鲜的。瘀血也可是水肿形成后的病理产物,而水肿则往往有瘀血见证。
可见,血液与津液在病理上常互相影响而并存,阴水过多地损耗必然使阴血发生虚或瘀的变化。
三、气与津液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均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在其生成和输布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1.气能生津
气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生成。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之气机旺盛。运化正常,则津液充足。“水化于气”(《血证论》),“气可化水。”(《杏轩医案续录》)所以,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均离不开气的作用。“元气足则运化正常,水道自利”(《类经》),故三焦之气失职,则津液停聚而为湿、为水、为肿。所以气旺则津充,气弱则津亏。
2.气能行津
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用于脏腑,表现为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脾、肺、肾、肝等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完成了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所谓“气行水亦行”(《血证论》)。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异常时,津液输布、排泄过程也随之受阻。反之,由于某种原因,使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随之而不利。由气虚、气滞而导致的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水;由津液停聚而导致的气机不利,称作水停气滞。两者互为因果,可形成内生之水湿、痰饮,甚则形成水肿等病理变化。这是在临床上治疗水肿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之一。
3.气能摄津
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控制下维持着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津液过多经汗、尿等途径外流,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的病理现象,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补气固津。
四、气与血关系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在脏腑组织内存在,通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反映于外。血含有人体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通过气的推动,循着静脉运行于全身。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和血同来源于水谷是由后天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气和血在生理与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是人体所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有约束血液而不外溢的作用,血液在脉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而不外溢,从而将血中的营养物质供应周身各组织器官,满足其需要,内灌五脏六腑,外荣四肢百骸。血一方面靠脉的约束力;另一方面靠气的推动,气足则帅血有力,故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说。若气虚推动无力,必血行迟滞,而为瘀血。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必血行瘀塞,故有“气滞则血瘀”之说。
2.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基,气赖之而为用。《灵枢•决气》日:“中焦受气,去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水谷化生,是人体的宝贵物质,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内著骨髓,通于五脏,“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灵枢•营卫生会》)血是气的物质基础,气的功能正常是与血和分不开的,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持续地得到补充。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少,血竭则气脱,血瘀则气滞。故云“血为气之基,气赖之而为用。”《难经•八难》日:“气者,人之根本也。”张景岳日:“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的活力的精微物质。人体之气从整体上说,是由享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及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血为气之府,气赖之而循行”,“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
气在血中,血中含气,血气阴阳相系,密若一体。“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血为气之守,气赖之而静谧,夫气为阳而主动,其升也,无过;其降也,有度;其行也,无妄;其浮也,无脱⋯⋯盖因血属阴,与气阴阳相配,故气静谧和平。血不守气,则气将飘浮无定而无所归,血失则气泄,血脱则气越。血为气之载,气赖之而畅行;平人之血畅行脉络;人身之气,游于血中,充达肌肤,灌注脏腑、五官、百骸,流通无滞。故血能载气运行,血瘀则气滞。
来源参考:
谈中医气与血辨证关系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1/20141117092527.html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1/20141121152623.html
http://www.cpoha.com.cn/html/2009/0424/35.html
http://www.cpoha.com.cn/html/2009/0424/36.html
http://www.med66.com/new/40a184a2011/2011212zhangf1654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