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关系探要等论述气与血关系及临证意义。指出:气之与血,血之与气,阴阳相连,互为依存。气证注意调血,血证注意调气,气血同治,乃至补气固脱有着重要意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在脏腑组织内存在,通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反映于外。血含有人体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通过气的推动,循着静脉运行于全身。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和血同来源于水谷是由后天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气和血在生理与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1 气为血之帅
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是人体所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有约束血液而不外溢的作用,血液在脉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而不外溢,从而将血中的营养物质供应周身各组织器官,满足其需要,内灌五脏六腑,外荣四肢百骸。血一方面靠脉的约束力;另一方面靠气的推动,气足则帅血有力,故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说。若气虚推动无力,必血行迟滞,而为瘀血。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必血行瘀塞,故有“气滞则血瘀”之说。
2 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基,气赖之而为用。《灵枢·决气》日:“中焦受气,去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水谷化生,是人体的宝贵物质,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内著骨髓,通于五脏,“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灵枢·营卫生会》)血是气的物质基础,气的功能正常是与血和分不开的,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持续地得到补充。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少,血竭则气脱,血瘀则气滞。故云“血为气之基,气赖之而为用。”《难经·八难》日:“气者,人之根本也。”张景岳日:“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的活力的精微物质。人体之气从整体上说,是由享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及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血为气之府,气赖之而循行”,“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
气在血中,血中含气,血气阴阳相系,密若一体。“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血为气之守,气赖之而静谧,夫气为阳而主动,其升也,无过;其降也,有度;其行也,无妄;其浮也,无脱⋯⋯盖因血属阴,与气阴阳相配,故气静谧和平。血不守气,则气将飘浮无定而无所归,血失则气泄,血脱则气越。血为气之载,气赖之而畅行;平人之血畅行脉络;人身之气,游于血中,充达肌肤,灌注脏腑、五官、百骸,流通无滞。故血能载气运行,血瘀则气滞。
3 气与血之关系探要
补气活血:由于气为血帅,推动血液运行,若素体气虚,久病之后,或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心脉的宗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而瘀滞血脉,表现为心悸气短、神倦乏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或心胸闷痛、咳嗽喘息、舌质紫暗、脉涩等,治宜补气活血,使气足则血旺。
行气活血:由于气能推血,气行血行,气滞血瘀。若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必血行瘀塞。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不舒,或经前乳房作胀、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此黯等。治宜行气活血。
养血补气:由于血为气之基,临床当注意血病累气。如失血过多,或脏腑虚弱,血虚气少。表现为面色无华、唇爪淡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身倦乏力等。治宜养血补气。
活血行气:血能载气,气能布散全身,必依靠于血,若血瘀不行,必致气滞。临床表现为痛经、经色紫黯有块、乳房胀痛、胁下或复内痞块刺痛且胀、舌紫黯有瘀斑等血瘀气滞证。治宜活血行气;
综上所述,临证应把握“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以及气之与血,血之与气,阴阳相随,互为依存的关系。在临证治疗中气证注意调血;血证注意调气,气血同治,乃至补气固脱,对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来源:杨凯,气与血关系及其临证意义探要,《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年,第25卷第3期气与血关系及其临证意义探要
论祖国医学气血学说中“气”与“血
中医对精气血津液神的认识(之七)漫谈气与血,气与津液的关系
中医理论中的气血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谈谈中医学中经络和气与血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