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气虚体质有三怕,一怕寒,二怕气,三怕思。
先谈谈寒:
自然界的寒热是一个温度概念,它的本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其实,人体的寒热也与之类似,“动则生热,静则生寒”。身体有寒实际上是气机偏于静止,活力不足的表现。
寒气的来源有很多,总体可以分为内寒和外寒。寒的本质是气机静止,内寒就是因体弱造成气机无力运动,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低下,一般伴有虚证表现,如气短乏力,面色白等;外寒是由于外界寒气侵犯到机体,使机体内部的气机受阻,运行缓慢。人体受寒后人体内的血液就会发生凝固现象,此时人体内的血管也会出现冷缩现象,进而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内寒和外寒有不同的祛除方法,内寒要温,外寒要散。
为什么阳虚者不宜吃寒凉之物?因为寒凉之物吃下去,会使消化道内的温度急剧下降,胃肠血管迅速痉挛、收缩,血流减少,血液循环减慢,从而使生理功能失调,影响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和吸收。此外,胃肠道由于受到寒冷刺激,会蠕动失控,时间久了会诱发慢性胃痛、腹痛、腹泻及营养不良等。所以,体虚胃寒的人更应慎重吃寒凉之物(一指食物的温度偏寒凉,二指食物的偏性为寒凉)。
再谈谈气:
“百病生于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这里的“气”本义指人体“气机”,具体来说有9种状态,分别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劳则气耗,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总称“九气为病”。其中,“怒”排在第一位,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最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生气有关。
怒有两种,一种是大怒,另一种是郁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故气上矣”。大怒可导致肝气横逆,气体恣意乱行,严重时导致气血上逆。有人生气后,满面涨红,双目红赤,甚至会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就是大怒了。大怒时,气血郁积于头部,可导致脑卒中;侵犯到胃部,可导致打嗝、呃逆、吃不下饭等症状,甚至呕血;如果去“欺负”脾脏,可导致泄泻。
郁怒则是一种发不出的怒,也就是生闷气,经常发生在性格内向的人身上。这容易使肝气郁积不能疏泄,导致长期、慢性的身体损伤,如月经不调、肝病等。
爱生气的人可以在饮食上有所选择,多吃一些有助疏肝气的绿色蔬菜、水果,如绿豆芽、芹菜、白菜、李子、青梅等;以及能去火的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丁茶等。另外,可以经常到郊外活动一下,如踏青、爬山等。最重要的是,要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用《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勉励自己,遇事宽容、豁达一些。
最后谈谈思:
《黄帝内经》中提到“思伤脾”,从中医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影响内脏器官,导致人体气血运行方面出现问题。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容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思虑过度不但伤脾,还会导致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
现代医学还认为,当人们思考问题时,人体的血液大量集中于脑部,脾胃中的血液供应量相应减少,会使得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过度沉浸于某种思维活动之中,注意力长期停留于一件事情上,神气不在转移,人体的气也随着神气留止不动,气机也就随之停滞。可见,长期思虑过度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和气结,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思虑过度会引起肠胃的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症,甚至引起胃溃疡。从中医观点来说,由于脾运化不好,容易引起气结,导致腹部胀满,从而出现气血不足,四肢乏力的症状,形成气郁,并进一步发展为血瘀、痰瘀。还会引起女性月经提前、延后,甚至闭经。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最终可能导致“气结”。
思虑过度,不仅会导致人体气血过度消耗,而且会阻滞不通。思虑过度会伤及大脑,引起头痛,也会导致心气心神的功能失常。心里长期处于焦虑、忧郁状态,容易出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很多人就会出现胃脘痞闷、胀满、食欲减退、烧心等症状,日久则出现四肢乏力,神情倦怠等气血不足的表现,严重的容易诱发脾胃病、心血管病、头痛、失眠、脱发、忧郁症、免疫功能低下、胃肠神经官能症、肠易激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
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因而尽量让自己拿得起,放得下,放宽心,多快乐。日常生活中,起居要有规律,适度运动,保证睡眠,晚上不要熬夜;在饮食上,宜清淡温和,少吃生冷硬辣甘肥厚腻之物,日常不妨吃些山药、薏米、桂圆、大枣、猪肚、羊肉等健脾补气补血食物和银耳、蜂蜜、莲子、枸杞、雪梨、黑子麻、核桃、葡萄干等滋阴、润燥、静心、安神食物。
来源:
人体寒气从哪来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9/20140919092110.html
话说“寒气对人体的危害”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9/20140922145526.html
体内寒气重 要注重调理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1/20141111150055.html
关于寒气的论述:寒气是万病之源,何为寒气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1/20141111152204.html
饭后为什么不宜喝冷饮、吃寒凉食物?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6/1/20160127170814.html
思虑过度则气结易伤脾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4/20140415102520.html
生气惹来一身病(贺娟正解内经)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3/20140318161255.html
话说“百病生于气”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3/20140321172959.html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6/1/20160110174902.html
《黄帝内经养生堂》思虑别太过,思虑太过伤脾胃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5/11/20151116144048.html
话多伤津 熬夜伤血 纵欲伤精 思虑伤神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5/10/20151014150929.html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1/20141120160408.html
气虚体质的人要适度运动,不要过度思虑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5/5/20150528095105.html
孙思邈《四少歌》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5/4/20150420153622.html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少思虑养心气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4/20140415104257.html
思虑过度则气结易伤脾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4/20140415102520.html
“三多三少”护好元气:多睡眠、缓动、养藏, 少思虑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20140102092145.html
“喜怒思忧恐”与“心肝脾肺肾”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1/2/20110212214719.html
长期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http://www.itale.cn/archives/2014/12/2014120414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