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来源:xjh 编辑:xjh 2025-05-12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这段话出自《礼记·大学》,是儒家经典中关于修身次第的重要论述。以下是对其中的句子逐层解析与翻译:
1. 知止而后有定
- 直译:知道(人生)应止于至善之境,然后心志才有确定的方向。
- 意译:当人明了自身的精神归宿,内心才能确立坚定目标。
2. 定而后能静
- 直译:心志定向后,内心才能归于平静。
- 意译:目标坚定后,方能不被外物扰动,保持沉静。
3. 静而后能安
- 直译:心境宁静后,身心才能安适。
- 意译:在持续的精神专注中,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4. 安而后能虑
- 直译:身心安适后,思考才能周详。
- 意译:当人处于安定状态时,方能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
5. 虑而后能得
- 直译:思虑周详后,才能有所收获。
- 意译:经过充分思考后,终能领悟人生真谛,获得道德实践的真知。
【整体哲学内涵】
这段文字揭示了儒家修养的递进关系:认知觉醒(知止)→ 确立方向(定)→ 心境平和(静)→ 身心安顿(安)→ 深度思考(虑)→ 明理践行(得)
现代意义启示: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事业发展,都需要先明确终极目标,通过持续专注达到最佳状态,最终实现认知与实践的统一。这种"目标-专注-收获"的思维模式,至今仍是有效的成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