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过年-八十八岁老妈妈的回忆(转)
来源:xjh 编辑:xjh 2025-01-15
最使我难忘的是过年。
每年冬天杀一只羊,但只能是在小雪过后等能够冷冻时才能杀,每次都是大哥给杀羊。杀好的羊当时只吃一些羊头、羊蹄、羊下水等边角料,整块的肉不吃,包好后在院子里的南墙根下挖个坑用泥土埋起来,等过年时才吃。
转眼就到了腊八,我家的腊八粥都是我母亲做。头一天就准备好食材。有大红豆、小红豆、扁豆、红枣、小米、黄米,先用水泡上豆子,到晚上用慢火熬,第二天很早就起来生火做粥,水开半个时辰再放小米和黄米,继续熬,快熟时再用小火焖,最后用铁铲搅拌均匀就可以出锅食用了,腊八粥做很多,够吃三天的,那时叫红三天。另外做些凉拌豆芽,然后大哥再杀一只鸡,母亲给做蒸黄糕炖鸡,鸡肉炖好后,母亲用勺子分给我们每人一份,鸡肉汤泡黄糕我们吃的很香,也很高兴。
过了腊八,很快就要过年了,陆续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工作了。首先是磨面,有白面,荞面,豆面等,每天很忙。这一切都准备好,女人们各自做过年穿的衣服,拆洗被褥、衣服。大哥进城买过年用的东西,首先是请灶王爷、天地爷,然后就是贴对联用的红纸、糊窗子用的各种花纸、鞭炮等。
到了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贴一块麻糖,请灶王爷保佑我家平安。过了二十三就开始打扫家,粉刷房子、洗炕席、泥锅台、还有压粉条、蒸糕、蒸馒头、烙黄儿、炸三刀、生豆芽、买豆腐等。到二十八、九就开始糊窗子,把旧纸全部换成新纸,加上白白的墙,干干净净的炕席、被褥,家里显得非常亮堂。
一切准备好了,到了年三十,父亲早早就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的,再把垒旺火用的柴火、煤炭堆好。我大哥的任务就是把对联儿贴上,灯笼挂起来。我的任务就是把提前剪好的窗花贴上。女人们做饭,我们的习惯是三十早上吃玻璃饺子,叫结年饺子。中午是吃擀长豆面。下午,妈妈开始挫羊肉、拌饺子馅儿,嫂子们有和白面准备包饺子的,有和荞面,准备晚上吃荞面圪团的,有炸萝卜丝,准备晚上拌饺子馅的。那时我就盼着过年,能吃一顿好吃的。那时白面少,一般是过年吃一次饺子,七月十五蒸馍馍,八月十五蒸月饼、吃一次饺子,其他时间都吃不上。三十晚上吃荞面圪团,寓意是全家人团团圆圆。晚饭后大家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在一起包饺子。那时候都是用手工捏饺子皮,很费劲。第一个饺子要包一个铜钱,谁吃上这个铜钱,谁就有福气。包完饺子就开始点旺火,准备接神、上香、点灯、点灯笼,然后,大家都围在一起烤旺火。我用筷子串上馍馍烤得黄黄的,非常好吃。那时的过年是那么的快乐。等放完炮就没什么事儿了,那时不熬年夜,也没有走的地方,只好各自回家,因为忙了好多天也累了,该休息了。
第二天正月初一早早就起来煮饺子,吃饺子前先要给灶王爷上香,祈求保佑这一年平安顺利,五谷丰登。然后,大家围在一起吃饺子。大年初一早上的这顿饺子吃得非常香,也吃得很多,因为这顿饺子是我盼了一年才等到的。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的时候,我早就馋的直流口水了,羊肉的鲜美和胡萝卜的甘甜调和在一起显得更加美味,这香喷喷的饺子我真想多吃几个,但是,我没有那么大的肚子。第一个饺子里包的铜钱大多数是我父亲先吃到的。饭后就开始拜年,一般是晚辈给长辈拜年,说点吉利话,但是没有钱给,只是互相问好。然后,女人们就开始忙中午的饭。中午饭也很好,有炖羊骨头、肉丸子、大姐给拿来的红烧肉、油炸糕,还有凉拌粉条,总之,都是我平时想吃吃不上的。白面馒头随便吃,等过了初一,就不给吃白馒头了。白的大部分是给亲戚们送礼的,或者给客人来了吃的,自家人就吃黑一点的。我认为黑的也很好吃。然后就请人看黄历应日子,也就是说看哪天是出行的好日子,出门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寓意一年顺利的意思。我们村北面靠大山,东面是鹰房沟,西面是花圪坨,南面是孙庄,看好后,我们相约一起出行,一般是往东走,大伙有说有笑好热闹,走到村口时再返回来,就等于出行了,意思是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接下来就是嫂子们各自回娘家看父母,但不能空着手回去。母亲把蒸好的馍馍每人一份,拿礼不能拿单数,她们回来时亲家还要还礼。之后就开始互相请人,再就是爱玩纸牌的玩纸牌,爱串门子的互相坐在一起说说话。
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那时村里有唱秧歌的,也很热闹,到每家每户拜年,说什么正月十五闹元宵,女儿女婿都来了。说是闹元宵,就是元宵是个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转眼正月二十,父亲把院子扫的干干净净,再用炉钩子在院子里画上好多圆圈圈,是放粮食的,到二十五那天,又是这样做,意思是一年的粮食吃不完。
最后一个节日就是二月初二,我妈妈和(huo)上好多豆面做面条,很长很长的豆面面条,吃起来非常好吃。那时候无论是面还是米,都是新的,吃起来都有米面的香味,就连土豆也是那么的香。二月初二过了后,年味也就结束了,慢慢就开始准备来年的春耕农事了。
口述:母亲之二姑王氏(母亲四爷的二姑娘)1934年生,现居住于呼市,已90岁高龄
母亲:1940年生,王氏,已85岁
口述记录时间: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