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从“火”识阳虚——阴火(虚火)到底是什么?
 
来源:百家号  编辑:xjh  2022-05-21

中医认为: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寒冷的临床表现就是阳虚证最常见的一般象征。但是在阳虚证中,往往又存在一种变局。那就是在一派阳虚阴盛的寒冷临床表现中,反常的出现一些火热症状。

比如: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手脚不暖和,甚至四肢冰凉,肩背冷痛,小腹发凉,胃寒胃痛,体质虚弱。这样的症状很明显就是一个阳虚阴寒的体质。但是他却又很容易上火,稍微进食一点香燥的东西就会出现喉咙疼痛,口腔溃疡,牙齿疼痛,口舌生疮甚至是满脸爆痘等等上火的表现。

很多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只看得见患者上火的表现,而对这些寒冷的症状却“视而不见”,习惯性的用清热败火的方法来应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以上就引出一个扶阳学术流派最为重视的一个学说——“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

阴火就是由阳虚阴盛、阴盛格阳引起的一种虚火。在一派阳虚阴盛的寒冷症状中,反常的出现一些火热的情况。表现为寒热错杂的状态,它的本质就是阳虚阴寒,真寒假热,寒象是本质,火热是假象。

阴火虽然是阳虚证中的一个变局,但是却非常常见。它普遍地存在于亚健康人群以及多种疾病的病程当中。所以,不论是养生治病还是病后康复,我们都要对阴火引起足够重视。

阳虚为何会引起虚火

那是因为阳虚则阴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以就出现了虚火的表现。这一句话,从中医学专业的角度,已经把阴火的来由讲清楚了,但是非中医学专业的朋友,可能仍旧不知其然。所以,我们再用两个比喻来说明一下,什么叫做阴火。

第一个比喻是由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创始人吴佩衡老先生发明的,老先生对“阴火学说”非常重视,为了鉴别阴火和阳火,老先生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因为阳火是一种邪热之火,《内经》称为“壮火”,是一种实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热证。是由外而入的邪热之火。佩衡老先生就把这种由外而入的邪热之火比喻为“贼子”,“贼子”就是强盗、盗贼,我们必须要把它驱赶出去,才能获得安宁。所以对于阳火,我们就要用清热败火、泻火解毒的方法来清除邪热之火。这是一种祛邪外出的治疗方法。

阴火是由阳虚阴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引起来的一种虚火,属于真寒假热证。阴火由内而生是一种虚证,佩衡老先生就把这种由内而生的阴火比喻为是“逆子”,逆子是亲生的儿子,处在叛逆期,调皮捣蛋,误入歧途。需要我们教育引导,让他改邪归正。所以对于阴火,我们就要用“引火归元”的方法来应对,把虚火导入下元本位,密藏起来,让它安守本分,就是《内经》中所说的“阳密乃固”的意思。

综上所述,阳火要用“清热败火”的方法来应对,是一种祛邪攘外的方法;阴火要用“引火归元”的方法来应对,是一种扶正安内的方法。

第二个比喻是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的第三代传人吴荣祖教授在《温水潜阳引火归元探析》的讲座当中提出的,其对吴氏医学的“阴火学说”做了全面的阐释。在这个讲座中,吴老形象而又生动的用“三角效应”来比拟人体的健康状态和虚火状态。

我们正常人体的生理状态是一种“清阳清轻上升,命火温实潜下,上清下温,上虚下实”的状态。吴老就把这一种人体的生理状态,比喻为是一种“正立的三角形”。

如果命门火衰,阳虚阴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就会出现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一种虚火状态,吴老则把这种虚火状态比拟为一个“倒立的三角形”。

如果我们的身体出现了阴火的表现,就说明我们的身体正处于一个倒立的三角形的危险状态当中,根基不稳,随时都有可能倾倒。

这一情况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积极正确地使用“引火归元,纳气归肾”的方法来干预。把“倒立的三角形”转变为“正立的三角形”,才能转危为安。用中医扶阳学术流派开山鼻祖郑钦安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真火伏藏,命根永固”。

阴火除了阴证所生之火这个根本概念之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附加条件:第一,它属于虚证范畴,只能是虚证,“龙雷之火原属虚火,得水则燔,得日则散,是即假热之火,故补阳即消矣”。一旦是实证就不属于阴火。例如郁火是实证,就不属于阴火。第二个附加条件,阴火只能以热药治疗,“用药则唯大辛大热,直破其阴以回阳”。

张景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述,就是阴火是一源而三歧——阴火的根源就是一个,肾阳不足;三歧就是有三条道路来表现,是往上、往外、往下,这点他说得非常清楚:“阳虚之火有三,曰上、中、下者是也。一曰阳戴于上,而见于头面咽喉之间者,此其上虽热而下则寒,所谓无根之火也;二曰阳浮于外,而发热于皮肤肌肉之间者,此外虽热内则寒,所谓格阳之火也;三曰阳陷于下,而见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张景岳把阴火的来源和走向说得非常清楚,从这句话我归纳出“一源三歧”的概念。

阴火(虚火)只能用热药治疗,用凉药治疗只能适得其反,火焰滔天。他明确提出了阴火、阳火的概念,指明了治疗大法。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阴火和阳火的概念。

清代舒驰远对阳火、阴火也作了明确的鉴别:“阳火,实火也,其证恶热不恶寒,舌苔干燥,渴欲饮冷;阴火,虚火也,其证恶寒,蜷卧,舌润不渴。”

本文作者:张吉成,贞和中医馆中医主治医师,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云南省首届国医名师、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吴荣祖教授,是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入室弟子、吴荣祖教授亲炙弟子,“吴荣祖扶阳学术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云南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工作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专业委员会委员。

来源:百家号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