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中医理论中的湿邪简介
 
来源:360文档  编辑:xjh  2022-05-21

一说到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水、潮湿这些字眼。从生活经验来看,「湿」的确是水的一种状态。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春风一吹,墙面与地面就变得湿漉漉;暑热天从空调房里走出来,眼镜会蒙上一层水雾;打开的饼干,容易受潮变软等等。从这些情景中,我们能真实地体会到,「湿」与水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医的“湿”,是指身体里多余的水分吗?

在中医理论中,湿又称为湿邪,有外湿和内湿之分。

外湿是中医病因中的概念,指自然界多雨或潮湿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容易使身体虚弱和体质偏湿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湿便是致病的因素。

内湿,则是中医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中的概念,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体内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内湿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也与肺、肾等脏腑有关。

脾主运化,负责提取吸收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并将食物中的糟粕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体内或饮食中产生的水湿之气就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脾虚生内湿”、“湿气重”。

内湿与外湿虽有不同,但两者在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自然界中的气候变化与人体的内在变化都遵循自然规律。

基于自然界中“湿”的特点,中医归纳出如下四个湿邪致病的特点:

1、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生活中不难发现,湿气遇冷凝结、遇热则干,可见湿的性质属阴,容易伤阳气。

湿为有形之邪,留滞在身体任何部位都容易影响气血的流通。①留滞于经络,则出现肢体困重、关节重着痹痛、屈伸不利等;②如留滞于脾胃,则会消化不良、腹胀、大便不爽等。

2、湿性重浊,指沉重、浑浊的特点。
临床上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如裹湿衣、关节重着痹痛、分泌物与排泄物秽浊不清等。

3、湿性粘滞,指粘腻、停滞的特点。
表现为舌苔粘腻、小便涩滞不通、大便粘腻不爽、病情缠绵难愈等。

4、湿性趋下。湿为水邪,有向下的趋势。
湿病易患于人体的下部,表现为下肢浮肿、泄痢、白带异常等。

中医会根据生活环境、症状特点、舌苔、脉象等,来判断人体体内是否有“湿”。

准确来说,中医所讲的“湿”,实际上是对人体的一种病理状态的概括,是对一系列症状的概况,而并不仅仅是“体内多余的水分”。

准确地说,水珠、水汽并不完全是“湿”,这些异常水液都来源于身体里的津液。 换句话说,津液是身体排出“湿邪”的重要载体。

除此之外,通过排出尿液、大便、汗液等,也能祛除体内的湿气。

需要注意的是:利尿、出汗的调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体内的津液作为载体,过度祛湿则容易耗损人体的津液。如利尿太过、大便就容易变干。因此,祛湿要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这些生活方式,会生内湿吗?

①久吹空调。夏天湿气较重,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体内的湿邪,一方面是得益于夏天旺盛的阳气对湿的蒸发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了出汗来排出身体里的湿邪。然而,人体若是在夏天时长时间处于低温的空调房内,则违反了自然的养生规律,影响体内湿气的正常代谢。

②啤酒、汽水、生冷的食物。如果把脾胃看成一个运化工厂,那么脾胃的阳气就相当于工厂里的能源动力。生冷的饮食容易损伤脾胃的阳气,致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进而影响体内的水湿代谢,引起一系列“湿气重”的表现。

③久坐、缺乏锻炼。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久坐缺乏锻炼,气血运行缓慢不畅,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脾胃功能受到抑制,久而久之就会损伤脾胃功能而生内湿,出现倦怠乏力、身体困重。

④压力大、思虑过度:脾气的运行是保证脾运化功能的前提。中医认为“思伤脾”“思则气结”,压力大、思虑过度等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气的运行,气的运行郁结就会干扰脾胃的运化功能,继而引起内湿的产生。

中医祛湿,你知道多少?

祛湿的方法有很多。如:①芳香化湿、②利水渗湿、③清热燥湿等。

对于不同的“湿”所采用的祛湿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

①暑湿感冒时,要采用芳香化湿;

②对于皮肤上的湿疹、痱子,要清热燥湿;

③对于筋肉经络上的困重、痹痛等问题,不仅要祛湿通络,还要兼以祛风散寒;

④对于内湿引起的头身困重、腹胀、大便不爽,要健脾渗湿等等。

中医祛湿的根本在于健脾。脾功能好,内湿就不易产生,也难以被外湿所伤。因此,健脾是祛湿的重要环节。

①常见的绿豆、薏米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具有不错的祛湿效果。但单纯的清热利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脾胃的功能,而且长期食用这些偏凉的食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脾胃的阳气。

②在湿气较重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饮用有健脾利湿作用的祛湿茶,一方面能健脾,以更好的调节自身的水湿代谢;另一方面,则是能以渗湿利尿的方式祛除体内积聚过多的湿气。

另外,脾胃特别虚弱的人,不容易接受一般的清热祛湿作用较强的中药,因其对清热祛湿、偏凉的中药尤为敏感,喝祛湿茶就容易拉肚子。此时需要先健脾后祛湿,先把脾胃调理好了,问题就迎刃而解。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粘腻的特点,最是缠绵,并且还总是与其风、寒、暑、热邪狼狈为奸。当体内湿气太重时,就相当于处在了亚健康状态当中,感受外邪就容易生病。因此要及时预防,及时清除体内湿气,以保身体健康。

来源:360文档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