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司国民:中医所说的“湿邪”到底是什么?
 
来源:百家号  编辑:xjh  2022-05-21

湿字分开,左边是水,右边是显,水明显了,于是在体内聚集成湿邪。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身心压力增大,饮食无规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很多人因此患上了脂肪肝、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甚至恶性肿瘤等疾病。

“我湿气重么?”

很多人到医院去,会问大夫“是不是我湿气太重啊?”

其实湿邪为患,有它的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我们从上到下来看一看。

水气一蒙,气就上不去,甚至是往下走的,所以头就感觉昏沉沉的,像裹着一块布一样,也有身体的困重,四肢的沉重,浑身不舒适,似乎身上附着重物一般。

在很多南方潮湿的地方,人经常有一种昏沉感。

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有些人一刷牙总会恶心、呕吐,嗓子里边有种丝丝拉拉的、不干净的感觉,且有吐痰,这时候就是痰湿偏盛了。

气机升不上去水谷精微就停留在中间了,出现肚子胀胀的,不愿意吃饭或饭量下降,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表现。大腹便便多是痰湿体质,有些人其他地方不胖,唯独腹部肥满松软得惊人,也大多是痰湿。

大便不成型和大便湿黏,不易冲走或冲走后还有些许残留,那就是湿。拉完又想拉,拉不干净,那种感觉还是湿。

由此引申,人体出现的所有黏性的东西全部是湿,比如小便的浑浊,湿疹浸淫流水,妇科的带下,带下是黏的,白带是寒湿,黄带是湿热。眼屎多为黏的,油性皮肤油腻的,油性头发油腻的黏,舌上舌苔是黏的,这些都是湿。

中医专家怎么说?

中医认为,脾是运化水湿的,如果脾受到了伤害,水湿则无法完全运化,于是就会在身体内堆积,久而久之,湿气往往会引起其他病痛。

湿邪最为难治,因为湿的渗透能力极强,湿邪一般会与别的邪气相互为患,狼狈为奸。

我们可以把人体停聚的水湿比喻成一口装满水的大锅,如果想让水尽快的消失,可以有很多办法。

比如打开锅盖,放上干燥的土,在锅底下打开个小洞,在锅底加一把火,这就是化湿、利湿、渗湿、祛湿、除湿、燥湿、收湿、胜湿,是中医治湿的八种方法。

怎么吃可以祛湿邪?

对于众多吃货,都想通过饮食来改善,首先要知道该吃什么,然后更要知道不该吃什么。

如果把一个人的身体比喻成一盆花,如果浇水太多就容易助长水湿,水湿太多停留在泥土里,植物就会烂根,所以我们会在花盆底下开一个排水小洞,中药里的“排水小洞”,就是薏米。薏米擅长清热利小便,多余的水分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达到渗湿健脾消水肿的作用。

另一方面,这个泥土就是脾脏。而山药、莲子和芡实都是健脾的食材,使脾土变得松软肥沃透气,大大提升了脾脏运化水湿的能力。大家都知道,种地的时候一般先要松松土,因为土地一松,气跟水液在里面就能够初步运行,同样的道理,换成现代的操作就是吃饭时“七八分饱”。

吃饭吃到七八分饱,此时脾胃有运的空间,而吃到十二分饱,脾完全缺少一个运转的空间,运不转就会停下来。

脾是阴土,它怕湿,所以它喜欢什么?当然是阳气(中医很少说脾阴虚),它喜欢干燥,不喜欢湿润。

锅巴是很好的食物,一是因为锅巴的特征是温的,倒推十来年前,我们用普通的锅煮饭,锅底是有锅巴的,这时我们吃的这餐饭,其实是温性的,现在少了锅巴的饭,让脾少了一个暖的来源。二是锅巴是干燥的。脾喜燥恶湿,很适合脾的生理特征。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湿气重的人,粘黏、肥腻和滋阴的东西都要少吃。但是大部分补血药都是滋腻的(阿胶之类),美容的也是滋腻(比如燕窝),要吃阿胶、燕窝之类的,需要在补脾去湿的基础上吃。

冬瓜是凉的,它利水作用很强,对于体寒的人,吃的时候加生姜,可有效去除冬瓜的凉性。

大家也许已经发现了,中医讲的“湿症”,往往与身体肥胖、饮食不节和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因此还有一个可靠的“除湿”方式,那就是运动和出汗。如果您能每天参加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让身体微微地出出汗,“湿邪”自然就不宜侵袭了。

专家简介:司国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治未病中心主任。

来源:百家号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