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太阴病(症)辩证
 
来源:baike.baidu.com  编辑:xjh  2021-04-07

太阴病是以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寒湿内盛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根据临床证候特点,可将太阴病分为表证与里证,太阴病里证,由于体质因素及感邪程度的不同,又有里虚证与里实证之分,辨别疾病类型的过程,即为太阴病(症)辨证。不同证型的太阴病,治法方药各有不同。

六经辨证,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的有关论述,在其《伤寒论》中创立的,用以阐明外感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和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病证,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个阶段的病变特点。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为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一般而言,三阳病阶段,抗病力强,病势亢奋,性质多实多热;三阴病阶段,抗病力弱,病势衰减,性质多虚多寒。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但由于风寒之邪入里可以化热,寒湿郁久亦可发热,因此,六经辨证中亦广泛“论热”。

太阴病的证候有表证、里证之分。太阴病表证,乃素具太阴体质,又复感外邪发病,以脉浮、发热恶风、肢体痛楚为主要证候特点。太阴病里证,由于体质因素及感邪程度的不同,又有里虚证与里实证之分。里虚证,以自利不渴为特点;里实证,以腹满时痛、大实痛为特点。

·太阴病表证

(1)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276条)

(2)释义:本条论述太阴表证的证治。原文中举脉略症,以脉代证。推知当伴有微发热、恶风寒、身困重等症。冠太阴病,是指素体脾阳不足,又复感外邪而致病,故称太阴表证。有表证就当发汗,但太阴表证,里阳不足,不可峻汗,只宜桂枝汤缓发其汗。桂枝汤中,既有桂枝生姜之温阳,又有芍药大枣之补虚,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析疑:关于太阴病:囿于“太阴病”三字,有一种观点认为此条当为太阴病兼表证。可是太阴病兼表证属表里同病,治宜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不可能迳用桂枝汤发汗而愈。所谓太阴病,当指“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脾阳虚衰证,治当四逆辈,绝非桂枝汤“可发汗”所宜。

本条“太阴病”,应当理解为太阴病体质。所谓太阴表证,是说具有太阴体质的人,如素体脾阳不足,食欲欠佳,不敢纳凉,大便不成形等,感受风寒外邪侵袭后,形成表证。表证当汗,又因太阴里虚体质不可峻汗,故宜用桂枝汤缓汗。且桂枝汤中桂枝、生姜可辛温解表,甘草、大枣可温补中气,可谓一举两得。

·太阴里寒证

(1)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277条)

(2)释义:本条论述太阴里虚寒证的主症、病机与治法。自利是太阴病主症之一,由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清气不升所致。不渴是本条辨证的要点,因太阴主湿,寒湿内停,故以不渴揭示太阴为病的特征。“脏有寒”是太阴里虚寒证病机的总概括。在治疗上,仲景提出“当温之”,即温阳散寒,健脾燥湿之义。原文中未列具体方药,而曰“宜服四逆辈”,即根据虚寒的轻重程度,选用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如病情单一,脾胃虚寒,宜投理中汤;若病情复杂,伴肾阳虚者,宜用四逆汤。

来源参考: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ikaozhongyi530/145-10-2.html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ikaozhongyi530/145-10-3.html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