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湿气重与舌苔白厚,腹部不适的联系
 
来源:中医朱旭阳·今日头条  编辑:xjh  2020-08-17

朱大夫在临床看病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肥胖人群说自己湿气重,很多朋友被所谓的“湿气”困扰,如题所示,湿气重出现了舌苔白厚,肚子隐痛咕咕叫的症状,在此提示大家,这些症状的确与湿邪停滞有关,那么,湿气到底是什么呢?它有怎样的致病特点呢?接下来,我将结合中医理论,为您做全面准确的解答。

湿气有内外之分。内湿是脾不运化水液,水液停聚而成,湿气是人体津液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说白了就是多余的水液停留于某个部位,形成了致病因素。

水液津液是营养人体组织肌肉,脏腑的必要部分,日常饮食的水液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吸收,以及肺,肾等脏腑的参与分布,布散于周身,发挥自身的生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脾起到主导的地位,因为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可源源不断的代谢饮食水谷中的水液,如果脾的功能减弱,水液停滞就会形成湿气。这属于内源性的湿气。

内源性湿气的形成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如长期的饮用冰镇啤酒或碳酸饮料,寒凉的饮食损伤脾胃的功能,长期下去就会引起湿气阻滞,湿郁脾胃首要的表现就是腹部不适,肚子疼痛,肠鸣咕咕直叫,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饮用生冷食物或者冰冷饮料后就会发生症状加重,长期的湿气重,整个身体也会出现关联症状,如形体肥胖,头脑不清,汗多,皮肤油腻,大便不成形等。


外湿是感受自然界的湿邪,外界感受的湿气包括生活在过于潮湿的环境,外界的湿气侵袭人体皮肤,肌肉,乃至于脾胃脏腑,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湿为水阴邪气,易损伤人体阳气”,例如皮肤受到潮湿的影响,体表的阳气受损,被湿邪阻滞,可出现湿疹湿疮,皮肤瘙痒;肌肉受到外界湿气影响可发生气血凝滞,肌肉酸痛;外湿侵犯脾胃,可出现急性胃肠道炎症,霍乱病,如胃肠感冒表现的急性剧烈的恶心呕吐,肚子疼痛,咕咕直叫,发热周身酸痛等。以上是外湿引起的常见疾病。

此外,内湿与外湿互相影响,外湿可干扰脾胃功能继而发生脾胃湿滞,形成内湿。内湿可表现于人体外部,形成外在的湿邪阻滞,如内湿引起的颜面浮肿,皮肤瘙痒,流黄水。有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天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营卫;有地之湿,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饮、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证治准绳》


★湿气重与舌苔白厚,腹部不适的联系

舌苔是反应脾胃功能的指标之一,中医认为舌苔是脾胃水分津液经胃气蒸腾而成,所以,舌苔白厚腻说明脾胃的水湿过多,湿气停滞,如果伴随着肚子隐痛,肠鸣音明显,大多是内湿形成。

前文提到了内湿的病因与饮食有关,发病的脏腑是脾胃,脾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滞,病理产物堆积,同时,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运化也可发生紊乱,并引起相关的代谢疾病。

舌苔白厚,肚子隐痛,肠鸣等症状多见于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果形体肥胖,大多存在脂质代谢或嘌呤代谢紊乱,这部分内湿人群多伴发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等疾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内湿停留过久,有的人可发生湿聚成痰,形成痰湿,表现为内湿的基础症状如舌苔厚腻,腹泻腹胀,同时存在嗓子有痰,咽喉不利,胸闷。有的人体质状态偏于火大,可形成湿热,出现反酸烧心,心悸胸闷,怕热多汗等。湿,若失治变幻,则有肿胀、黄胆、泄泻、淋闭、痰饮等证,俱于各门参之可也——《临证医案指南》


★内湿过重的调护

明代的医学家张景岳曾说过“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而中医学的利小便是指用淡渗利湿之品,通利水液停滞,排出湿气。如甘淡渗利之茯苓。排出湿气属急则治其标,调治根本才是关键,湿气与脾胃有关,调养脾胃是祛湿的基础。舌苔白厚说明湿气较重,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规律饮食,三餐定时定量,做到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做到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注意饮食清淡,尤其是舌苔白厚时,应当减少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避免大鱼大肉,《内经》说“膏粱之变”,意思是肥甘厚味可壅滞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水液功能。此外还需要注意生冷寒凉食物不可过量使用。

②增加运动,促进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功能。运动是最好的祛寒除湿的方法,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肌肉的运动可间接刺激脾胃,促进代谢,帮助湿气的排出,尤其是湿气重伴有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朋友,不妨试一试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内湿状态。坚持运动,比如快走,跑步,打球都可以通过出汗将寒气湿气排出体外,不过记住一点运动后不要受凉,不要贪食寒凉。

③肠鸣腹泻,肚子咕咕叫不舒服较明显时,应配合健脾渗湿的调治方法,脾健湿自除,气行湿自化,如伴有明显的胃肠功能紊乱可适当配合益生菌类,调节胃肠。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黄帝内经》。

④避免熬夜,起居有常。长期熬夜可以导致肝胆排毒功能下降,脾胃运化功能不好,就会出现寒湿瘀堵,毒素垃圾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会出现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最后影响身体健康。

⑤坚持做艾灸调理。通过艾灸可以祛寒除湿,健脾利湿,温中和胃,调和阴阳。可以选择以下几个穴位,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一定要长期坚持,不可急于求成,半途而废。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