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气不足则生寒,气有余则生火(续)
 
来源:newpaper.dahe.cn  编辑:xjh  2020-04-27

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指出“气有余便是火”,后来明代医家张景岳也据此提出“气不足便是寒”的理论。到底为什么气在有余的时候会是“火”,不足的时候会是“寒”呢?而对于“气有余”和“气不足”的人,又该如何进行调补?

“气”分正气和病气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蒋柠表示,“气有余便是火”中的“气”指的是病气,是会导致人体生病的邪气,而“气不足便是寒”中的“气”则是指元气,是保护人体不受病邪侵袭的正气,两者代指不同的意思。

中医认为,病邪侵袭人体后,日久皆会“化火”。而且,朱丹溪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体内的“虚火”太过,需要以滋阴降火为治疗原则。因此,提出了“气有余便是火”之说。

后来,明代的张景岳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气不足便是寒”。他认为,当人体的正气不足,会呈现出畏寒怕冷、四肢乏力等虚寒症状,邪气便有机可乘。因此,当“气有余”的时候,人会有“火热”之象;当“气不足”之时,则有“虚寒”之症。

正气不足,少吃生冷

“气不足”的人该怎样调补身体呢?

蒋柠认为,正气不足的人多因脾肾两虚,表现为头晕耳鸣、神疲困倦、动则气促、腰膝酸软无力、夜晚尿频等症状。这类人要注意少吃生冷瓜果,若进食过量会大伤脾阳,加重不适。可适当食用羊肉、狗肉、鹿茸、动物肾脏、海参、砂仁、肉桂等温补肾阳之品,有助于补充阳气,改善正气不足。

邪气过剩,要看虚实

对待“气有余”,则要根据邪气的“虚实”辨证施治。

蒋柠指出,病邪在人体内又可分为“虚火”和“实火”两种。一般来讲,经常发脾气的人多为肝火旺盛,属于实火,可用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清热降火。

此外,这类人不适合在秋冬进补,要避免食用燥热、肥腻之物,如榴莲、荔枝、龙眼及牛羊肉等。

对于因“虚火”过剩导致的心烦失眠、头痛耳鸣等问题,患者可用生地、麦冬、沙参、银耳、百合等养阴之品煲汤饮用,但忌吃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干姜、生蒜、胡椒、烈酒、咖啡、大葱等,以免生热助火。

来源:
http://newpaper.dahe.cn/dhjkb/html/2018-03/27/content_233395.htm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