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成功的真谛
-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
-做企业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自己决定了动机之根本,以利他之心做事就是动机至善,以利他之心抓住人心就是抓住了企业的命运。
-最重要的是精进,就是把困难的事情理解得简单,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拼命工作。
-每一个员工本质上不能被任何人激发,只能被自己激发,而管理者关键在于激发员工的善意。
-唯谦受福,就是一个做人的姿态,不会因为成绩而傲慢无礼,不会因为挫折而悲观消极,保持谦逊、宁静和积极开朗的心态。
上周去西安出差,飞机去程读了稻盛和夫的《成功的真谛》。书很薄,但是读完感觉喝了一碗特别舒服的鸡汤。成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有一句话: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人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与生俱来的灵魂变得稍微美好了一些。
如果本着这样的原则来生活和工作,那不成功都很难。
整本书我总结最重要的就是12个字:动机至善、过程至善、唯谦受福,第一个讲的是经营之心;第二个是经营之法;第三个是做人之道。
动机至善
书中第一句话说,人生和经营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无论如何都要成功”意愿引领人们走向成功,而以博爱和慈悲之心为基础,动机至善的意愿才能够让企业更繁荣和持久,领导人发自内心的意愿就变成理念和意志,全体员工内心的意愿就形成企业文化和企业效率,所以,做企业是为了社会还是为了自己决定了动机之根本,以利他之心做事就是动机至善,以利他之心抓住人心就是抓住了企业的命运。
经营者在发展过程中总是要作出选择和决策,稻盛和夫给出了一个判断的标准:把正确的做人之道贯彻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做人之道?“它的原点就在于父母对我们的教导和批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周杰伦写的《听妈妈的话》大致也是这个道理,就是最基本最质朴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过程至善
另外,稻盛和夫讲“过程至善”,我理解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懂得感恩,要进行布施、持戒和精进,其中最重要的是精进,就是把困难的事情理解得简单,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拼命工作,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稻盛和夫说“如果我们真正勤勤恳恳地工作,自然会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历尽艰辛人才能成长,企业才能成功,“工作对于塑造一个人的人格至关重要”。
彼得杜拉克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每一个员工本质上不能被任何人激发,只能被自己激发,而管理者关键在于激发员工的善意,一旦激发善意,我们就不仅在雇佣他,而是创造了一个联盟的平台,获得了一个全人,包括心、手、脑。
如何激发善意,其实这才是一个企业领导者和一个公司人力资源该用心去实现的。稻盛和夫显然就是用这一点实现了企业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从而达到了做什么公司都能成功的结果。
唯谦受福
唯谦受福,就是一个做人的姿态,不会因为成绩而傲慢无礼,不会因为挫折而悲观消极,保持谦逊、宁静和积极开朗的心态。心态会影响一个人的周身每一个细胞,决定一个人的方向,决定了一切事情最终的结果,所以种下对的因,想好事、做好事,心怀感激,懂得谦逊、低下身子不断学习,拼命工作,不断修炼自己的心性,才是成功的真谛。
读《成功的真谛》就是一种修行,感觉给自己做了一次自我教练,读完我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做AA加速器的动机是利他的还是利己的,这个动机是否能够让这个企业持久,这个动机是否能够成为全体员工内心的意愿?
我在经营的过程中是否付出不亚于所有人的努力,不断追求精进?是否在用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在做事,有人生观的标准和原则?是否在努力激发员工的善意,让他们能够自我激发,用工作来打造自己的人格?
我是否能够经常性地自我觉察和反思,能够带着真诚而谦逊的态度来对人处事,是否能够拥有善解人意之心?是否在把让自己的心性变得更加宁净和更加美好而努力?
这样的问题,我需要反复地问询自己,也把这些问题送给正在创业和工作中的你,你也可以用这样的问题问问自己。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成功的真谛不是一个公司是否上市,你是否拥有巨大的财富,而是幸福感,幸福感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于自己的心态,是否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强烈而持久的利他意愿。
祝愿每个人始终拥有好的心态,感恩人生和工作,遇事即可变得成功和幸福。
来源:
稻盛和夫,《成功的真谛》,中信出版社
http://mt.sohu.com/20170227/n4818540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