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健康都会有影响,尤其是负性情绪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
情绪致病,中医早有认识。中医常说的“百病皆生于气” 、“肝胃不和”、“肝脾不和”等等,大致讲的就是情绪致病,特别是能导致胃肠疾病。在中医主任医师郝万山看来:“所有消化道疾病皆和负向情绪有关。”
据郝万山介绍,脾升清,胃降浊,共同承担着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的转运输布功能。肝主疏泄条达,是人体调理气机的重要枢纽,可以帮助脾的运化水谷和升清作用,可以支持胃的腐熟水谷和通降功能。肝脏还可以调理情绪,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不发生疾病。如果情绪异常,就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肝气横逆犯胃或横逆克脾,导致脾胃不和、脾失健运、胃失通降,从而导致消化道的诸多疾病。
生气郁怒不良情绪引发肝气郁结,而肝气的舒畅调达,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对脾胃的升降,对精神情志的条畅,对人体气血津液的循环,都有着调节推动和促进作用,生气和郁怒直接导致了肝气的郁结,肝气犯胃,于是就会造成胃部肌肉的痉挛收缩,蠕动失调,胃酸分泌液异常增加。正常情况下,食管和胃的蠕动,使饮食物和消化液通畅下行,可是情绪过激和生气能干扰和抑制它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肠功能蠕动紊乱,甚至逆蠕动。
当郁闷不高兴时,胃粘膜的小血管收缩痉挛,供血减少,代谢当然也降低,产热也减少,这时就会感到胃中发凉,胃脘冷痛,进一步观察发现蠕动减慢,胃液分泌减少或者几乎不分泌,于是就感到没有食欲,此时胃排空也是缓慢的。若生气发怒的情绪持续不缓减,胃部肌肉就会痉挛,痉挛严重时就会感觉胃痛,尤其是在人体胃肠虚弱、气血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肠胃痉挛。肠痉挛还可能伴随两种情况:一种是腹泻,一种是便秘,也有可能是交替出现。可见肠胃病与情绪过激、生气郁怒有关,胃是情绪的显示屏,因不同情绪而有不同的显示。
而在临床观察中也得出同样结论。据统计,在所有心身性疾病中,由负向情绪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最高。许多消化道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负向情绪,尤以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最为常见。甚至有些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可以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肠鸣、便秘或腹泻、腹内有气体游动等。这些患者常误认为是消化道疾病而反复就医,做过各种检查却没有器质性病变,经过长期的治疗仍没有好转。郝万山建议,这时候,这类患者就应考虑从舒肝解郁、调控情绪入手进行治疗。
郝万山讲述,曾遇一个老人,其子博士毕业,高学历高收入,40多岁了却迟迟不解决个人问题,老人甚为挂心。后来其子交了个女朋友,竟是高中没毕业的打工妹,家里人始终反对。不料女子未婚先孕,老人闻听怒火中烧,烦热难耐,痛饮冰啤一瓶仍难平息怒火,当喝第二瓶冰啤时,只喝一口就吐了出来。从此以后老人饮食咽不到胃中就会反吐出来,经常胸骨后闷胀疼痛。老人很是惊恐,以为患上了食道癌,去医院几番折腾。郝万山了解了他的病史,考虑此人为肝气郁结所致,是负向情绪引起的贲门失弛缓症。当时就给老人开了舒肝解郁、理气和胃的方药,再配合心理暗示疗法疏导情绪。没过多久,老人的病痛就痊愈了。他说,通常这种由情绪异常导致的消化道疾病,在治疗上就应以舒肝理气为原则,配合调理情绪,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来源:
郝万山,《不生气就不生病》,东方出版社,p23-36,p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