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心安哪有病来时
 
来源:rufodao.qq.com  编辑:xjh  2017-01-16

人生,除了生活的方式与内容,更应该关注生命的价值和质量。生命研究离不开养生,养生需从养心开始。

林鉴堂“心安哪有病来时”诗

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

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

注释

○心病:病症名称。心脏的各种病证。”这里是指人的心理疾病。

○念:杂念。

○心生:内心世界里产生。

译文

自个所患心病只有自己知晓,要针对当初所起杂念去医治。

只是你自己心中有念才生病,若当初心安今哪有心病来治。

养生旨要

上列诗句选自清代医家尤乘《寿世青编•勿药须知》,原文曰:“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则全不系药力,唯要在心药也。或曰:何谓心药?引林鉴堂诗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还当把念医,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来时?’此之谓心药。以心药治七情内起之病,此之谓疗心。予考历代医书之盛,汗牛充栋,反复详明,其要主于却疾。然《内经》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于无病,疗身不若疗心。吾以为使人疗,尤不若先自疗也。”

这首诗简明地说出了心病的病理,也告知人们,心病无药可治,心病只有靠“心药”治疗。如果不想得心病,那么只有胸怀豁达,开心快乐,不要让“心”生病。

心理疾病,是心中之结,无法释解,终成一疾,非心脏病。发作初期,不影响正常生活,多隐藏于内心深处,平时外人不易察觉,只是会在空余之时感叹,郁闷;严重时,茶饭不思,食寝不安。

心理学者分析说,心病的生成似乎很容易,一件事,可以成为心病,因为这件事没做好,或者,没有希望做好,其最后的结果离当初设想的结果相距甚远,于是成为一个心病;一个人,可以成为心病,一个仰慕的人,一个倾心的人,一个喜欢的人,可遇而不可求,相见恨晚,有缘无分,都很容易形成一个心病,相思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甚至一句话,也可以成为心病,一句无关痛痒的话、无心之话、玩笑之话,都有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种情况,极易形成急性心病,其后可能很快缓解,或者,转为慢性心病。然而,治疗心病似乎很麻烦,目前暂无相对应的中、西药可治疗,唯一良方,乃“心药”也,诚如古人所说,“心病还须心药医”。

清代医学家尤乘学医刻苦,肯于钻研,重视防与治,不仅善于治病,亦善于养生,特别重视“心养”,他说“疗身不如疗心”,他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指出了“神明”在思维,调节行为和统帅全身生理活动等中的特殊机能,而这些都是由“心”所主。“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人有“七情六欲”,欲望过大,好高骛远,心神必然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忧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减短寿命。尤乘告诫人们,欲使养心,就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来源:
http://rufodao.qq.com/a/20160105/023658.htm


分类:心海导航|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