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承包商来承包田地,给500元钱一亩。有几个老人,家里的田地说什么也不让承包。有人替他们算账,顺算倒算,结果都是自己做很难赚到500元钱;田地包出去,不仅经济上划算,还自己不用做,也不用担风险。可老人们的理由是,把田地都包给了人,我们做什么?老人们不算经济账、风险账、力气账,他们要的是有事情做。
乡下的老农民,从小侍弄田地,很少做别的事情。他们春天把土地翻过来,弄细弄碎,种上稻棉;秋天再把土地翻过去,又弄细弄碎,种上菜麦等的。稻棉的行距株距,菜麦的有序的杂乱,是他们手下的画卷;植物吸水拔节的细碎的声音,是他们耳中的乐曲;风中的麦浪、黄的菜花、白的棉花,是他们眼中的美景;种子发芽、禾苗生长,是他们心中的希望……他们苦在其中,累在其中,乐也在其中。这里的苦和累,就是他们心中的愉悦和欢乐。他们行在田地间,心在田地上;思的是播种和管理,盼的是收割和脱粒。有人说,他们歇下不做事就要生病。这话不假。他们生命的根,就深扎在泥土里。他们就是一株棉、一棵稻,离开了土地就要枯死。
人要有事做。人必需做事。不仅为生存,更重要的是精神寄托,身心的本能。
人在劳作时盼休闲,可一旦无事可做,就又感到无聊、空虚、闲得慌。无所事事远比繁忙劳累难受。我对大妈们跳广场舞,老伯们打牌、下棋、垂钓等的,是支持加鼓励的;甚至对有些退休干部仍想找人谈工作、找事管的心情,是持同情态度的;当然,对老人们的练书法、学绘画等的,更是尊敬加尊重的。一生都做事,劳动惯了,陡的歇下来,是会无所适从、身心不适的。那个难受,怕不身在其时,是难有切身体会的。
村上有几个打工挣了些钱的后生,甚至给自己的老人下了“禁做令”:再要种田就不给一分钱,就不履行赡养义务!可几家老人都还在暗里偷着把自家的几亩田地种了,在电话里都谎说一分田都没种。有人在夸儿子孝心的同时,骂那几个老人是“贱骆驼”,有福不晓得享。可我是一遇见那几个孝心的后生就劝,他们要做就让他们做点,最大的孝,就是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要让他们有牵挂、有寄托、有盼头、有希望,就是要让他们的身心有个恰当的存放处。(作者尼溪)
读后感悟:
当你做事的时候,你的心思全在工作上、事情上,让你的肢体,你的大脑都处于忙碌状态,哪还有空余的精力和时间去想着无聊的事呢?相反,当你没事做的时候,大脑也处于空闲状态,除了胡思乱想,而没有什么有意义的事可言,正所谓闲人想故事,这时你就会觉得无聊。所以,人生短暂,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就尽量不要闲着无所事事!当然,也不要每天太忙碌而导致身心疲惫,忙碌中还要适当休息、放松,适当的休息还是需要的。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的意思是说:“吃饱了饭,整天一点事也不做,很不行啊!不是有掷彩下棋的游戏吗?玩一下也比闲着好。”因为什么事都不干,光靠混日子是很难受的。
这是孔子针对有些人一天到晚没事干,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而言的。
有事做也是一种幸福,有条件和机会去忙碌也是一种荣幸。有事做,在忙碌中把每一天的时间都填满。生活因忙碌而丰富,生命因忙碌而饱满充实。
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俞敏洪认为:“三件让人幸福的事情: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正如范三川先生在其作品《有事做的幸福》的高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不能无所事事、悠闲地度过每一天,浑浑噩噩地在世间走完短短的几十年。活着不是为了做事,但做事却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画布要点墨,人生要做事。有的人做事是为了生计,有的人是为了生活,有的则是为了更高的人生追求。不管你最初的动机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仍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某些意义和价值,才能使生命变得更加厚重,更加丰富多彩。
来源:原文选自2015年第10期《杂文月刊》
http://www.wjedu.net/node/jyzy_2/2016-2-28/16228485561143131.html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731/c1003-27388972.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07c6f60102e27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