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博客

我的故事我讲述

谨和五味,不可过偏
 
来源:news.ifeng.com  编辑:xjh  2016-07-06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实乃《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的重要方面。

正常饮食,当酸、苦、甘、辛、咸五味平衡摄入,以“味和”为要。五味只能平和、而不能偏重,如口味不能太重。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要“谨和五味”。

五味入体,各有所偏;五味稍薄,则能养人。

食物中如果五味平和地摄入,则食物五味能化生阴精阳气,滋养五脏气血;反之,则阳虚阴亏,气血衰少。

另外一方面,五味进入体内之后,各有所偏。《内经》说“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说明五味各有所主,而五脏各有所需,五味入内,据所需而供之所主,则五味调和,起到补偏救弊、补养五脏的作用。唯其如此,才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谷)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内经》)。所以明代《养生四要》中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五味偏嗜者不少。其对健康带来的损害比比皆是。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藏),伤在五味”,其间道理,可用《内经》来解释,即“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饮食偏嗜,就会偏助某一脏,导致该脏功能的偏盛偏衰,进而影响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导致种种疾病的产生。如《内经》在其《生气通天论》篇中明确举例 “多食咸,则脉涩泣而变色;多食苦,皮槁面毛拔;多食辛,则筋急面爪枯;多食酸,则肉胝面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东晋葛洪《抱朴子》则释义为“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便觉,谓久则寿损耳”,这是从五行相克关系,解释五味过食所伤;

宋代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则说“酸味伤于筋,苦味伤于骨,甘即不益肉,辛多败正气,咸多促人寿,不得偏耽嗜”,则又主要是从“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内经》)质量互变规律来解释五味过食的伤害。 跟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过吃甘甜易得糖尿病;过食酸辛易患胃肠病;过咸味易患高血压病、肾脏病等,理一致也。

饮水过多反生湿热

细心观察发现,五味过偏还容易引起加重偏颇的体质。

如过食偏咸容易痰湿体质。咸而后口渴,水喝多了超出了消化的限度,则易变生痰湿或湿热。唐代大医孙思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或许能有所领悟“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多。饥食过多则结积,渴饮过多则痰癖也”。

看来,诸如饮水之类的细节问题,古代养生家们都十分有讲究,难怪孙真人能活过百岁还著书立说。

现在提倡多喝水,本无可厚非。但有人把经给念歪了,一是不渴而强饮之。临床问病人口渴否?不少人回道“听说喝水有好处,所以我一天到晚都喝水,所以一天到晚口无渴的时间”,真不知其口渴还是不渴。二是一次喝得太多,不论渴与否,堪谓“牛饮”,为了节省时间半天的水一次一饮而尽。

所以,南宋张杲《医说》提出“虽盛夏冒暑,难为全断饮冷,但克意少饮”;明代龚廷贤则换另一种说法,叫“口渴不大饮”,总归要徐徐呷饮,让所喝之水润物无声,滋生气血。否则水液穿肠入血,未及化生变成痰饮、痰湿、湿热。

难怪现在有人总在抱怨自己“湿气很重”,并非没原因,咎由自取也。

五味太过弊病多多

现实中,过食甘甜、偏辛辣、易成痰湿、湿热、阴虚体质:如江浙人偏吃甜食,而且甜足盐也不少,甘咸太过,不仅易滋湿气,而且易伤阳气,偏嗜太过,容易形成痰湿、痰湿、气虚或阳虚体质;两湖川渝赣人都偏好辛辣,但长期过辣之后,容易催生与加重湿热和阴虚体质。

此外,五味太过,还有以下弊病:

1、过辛辣损元神:清代尤乘《寿世青编》说“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损元神”。辛辣开胃,但多吃会伤人元气;所以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若要无诸病,常常节五辛”(五种辛味的菜《梵纲》云“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兴蕖”)

2、过煎炸长热毒: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说“多食灸傅,过饮热酒,臻胸壅滞;热毒之气不得宣泄,咽喉为之病焉”。

3、口味太重:明代万全《养生四要》“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气爽;五味过重,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初伤不觉,久则成患也”。

看来,元代朱丹溪说“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不是没有根据。张仲景说服食要“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一个“节”字表达了《内经》的五味清淡营养观;清代高士宗说“五味贵得其平,不可太过,是故谨和五味,得其平矣”(《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则从一个“平”字解读了《内经》的五味平衡观。

五味平衡清淡有利于养生;反之,五味太过、烟熏火烤、霉变腌制、口味过重等,则不利于养生。(作者系深圳市名中医、罗湖区中医院院长)

来源: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11/23/31502634_0.shtml
http://fashion.ifeng.com/a/20141125/40060509_0.shtml
http://culture.china.com.cn/book/zxyd/2010-04/07/content_19761104.htm


分类:养生保健| 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文章点击排行
本年度文章点击排行
发表评论:
  • 昵称: *
  • 邮箱: *
  • 网址:
  • 评论:(最多100字)
  • 验证码: